
曲調名。 唐 杜牧 《揚州》詩之一:“誰家唱《水調》,明月滿 揚州 。”自注:“ 煬帝 鑿 汴渠 成,自造《水調》。” 宋 賀鑄 《羅敷歌·采桑子》詞:“誰家《水調》聲聲怨?黃葉秋風。”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樂通二》:“《海録碎事》雲:‘ 隋煬帝 開 汴河 ,自造《水調》。’按,《水調》及《新水調》,并商調曲也。 唐 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 清 錢謙益 《十月朔日抵廣陵》詩之一:“舊事明月空在眼,新愁《水調》欲沾衣。”參閱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四。
“水調”是一個與古代音樂、詩詞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起源與曲調性質
水調最初是隋炀帝開鑿汴河(大運河)時創制的曲調,後發展為宮廷大曲。唐代《水調》分為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樂曲的高潮部分),屬商調曲。
文學中的引用與拓展
唐宋文人常以“水調”入詩,如杜牧《揚州》詩“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賀鑄詞“誰家《水調》聲聲怨?黃葉秋風”,均借曲調名烘托意境。宋代後,“水調”逐漸衍生為泛指詩詞或音樂曲調的文學意象。
經典案例與影響
最著名的例子是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牌名直接源于隋炀帝的《水調》曲調,融合了原曲的抒情性與個人哲思。現代語境中,“水調”多與古典詩詞、音樂文化相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曆史背景,可查閱網頁中提及的《揚州》《水調歌頭》等作品。
《水調》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意為“調動水,調節水源的流量和方向”。通常用于描述水利工程或水源管理方面的動作和技術。
“水調”的部首是“水”,共有4個筆畫。
《水調》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水利工程的發展和實踐。在中國古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而水利工程對于農田灌溉、農作物産量和民衆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灌溉效率和解決水源問題,人們創造了各種調節水流的技術方法,其中就有“水調”這個詞語。
《水調》是《水調》的繁體字形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水調”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具體而言,古代的漢字可能存在部首、結構或筆畫上的變化。
1.這座水壩能夠通過合理的水調來實現供水和灌溉的需求。
2.科學合理的水調工作是保障農作物豐收的重要因素。
1.組詞:水利、調節、水源、水壩
2.近義詞:調水、調流、調節水流
3.反義詞:決水、攔水、堵塞水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