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開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結束全文。《紅樓夢》第四八回:“ 黛玉 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負曝閑談》第一回:“文章做得粗粗的通順,就是起承轉合的法子,也會了齊全八套。”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四:“講的是奇偶急徐、起承轉合的文法。”
(2).比喻說話時的過渡。 敬隱漁 《袅娜》:“他忽然聳了聳肩,搖了搖頭,不用起承轉合,便歎道:‘人生太無意思:娶女人,養小孩子,為穿吃忙!’”
(3).比喻固定呆闆、矯揉造作。 老舍 《駱駝祥子》七:“ 高媽 的話很像留聲機片,是轉着圓圈說的,把大家都說在裡邊,而沒有起承轉合的痕迹。”
“起承轉合”是中國傳統詩文與章回體文學創作中常用的結構模式,具體解釋如下:
起(開端)
即開頭部分,用于引出主題或提出問題。例如詩歌的首聯、文章的首段,作用如同種子萌芽,奠定全文基調()。
承(承接)
對“起”的内容進行擴展與深化,通過補充細節、延續邏輯或鋪陳事例來強化主題。如律詩的颔聯承接首聯意象,議論文中用論據支撐論點()。
轉(轉折)
引入新視角或矛盾,使内容産生變化與張力。在詩歌中可能表現為情感轉折(如杜甫《登高》後四句的悲慨),在叙事中則推動情節突轉()。
合(收束)
總結全篇并升華主旨,呼應開頭形成閉環。如絕句的尾句點題,散文中用哲理句收尾,達到“卒章顯志”的效果()。
應用擴展:該結構不僅見于古詩文(如七律《黃鶴樓》),現代演講、電影劇本(三幕劇結構)、音樂樂章也暗合此邏輯。例如商業路演PPT常按“痛點→方案→數據→呼籲”的節奏編排,本質上是對起承轉合的變形運用。
起承轉合是一個成語,意指叙事或文章的結構和發展。它是指故事、叙述或文章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起始、擴展、轉折和結尾。
起承轉合的部首是“立”,筆畫數為5。
起承轉合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學著作《論語·學而篇》。後來,它被用來形容叙事結構的發展和演變。
起承轉合
在古代,”立“的寫法為類似于”亠“的形狀,下面有一橫,類似于現代漢字中的“品”字旁。
這個小說的結構非常巧妙,起承轉合地引人入勝。
起來、承認、轉變、合作、起義、承擔、轉化、合理。
序幕、發展、演變。
雜亂、無序、支離破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