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起承轉合的意思、起承轉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起承轉合的解釋

(1).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開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結束全文。《紅樓夢》第四八回:“ 黛玉 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負曝閑談》第一回:“文章做得粗粗的通順,就是起承轉合的法子,也會了齊全八套。”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四:“講的是奇偶急徐、起承轉合的文法。”

(2).比喻說話時的過渡。 敬隱漁 《袅娜》:“他忽然聳了聳肩,搖了搖頭,不用起承轉合,便歎道:‘人生太無意思:娶女人,養小孩子,為穿吃忙!’”

(3).比喻固定呆闆、矯揉造作。 老舍 《駱駝祥子》七:“ 高媽 的話很像留聲機片,是轉着圓圈說的,把大家都說在裡邊,而沒有起承轉合的痕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起承轉合"是漢語傳統詩文創作的結構章法術語,源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其核心内涵可分解為以下四部分:

一、起

指文章或詩歌的開端部分,需明确主題、奠定基調。《詩格》(元代範德玑)提出"起要平直",即開頭應簡潔自然,如杜甫《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即通過景物鋪陳點明秋意。

二、承

承接開頭并展開鋪叙,要求與"起"保持邏輯連貫性。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強調"承要舂容",如《登高》颔聯"無邊落木蕭蕭下"延續首聯意象,深化蒼茫意境。

三、轉

結構轉折處須制造變化,引入新視角或情感層次。明代李騰芳《文字法三十五則》稱"轉要變化",如《登高》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由景物轉向身世感慨,實現由景入情的轉換。

四、合

結尾要收束全篇、升華主旨,達到"合要淵永"(《詩格》)的境界。《登高》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鬓"将個人悲情擴展至時代苦難,形成情感共鳴的制高點。

該理論體系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其演變過程在《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中有系統梳理。作為漢語文學創作的核心範式,至今仍在散文、詩詞乃至現代叙事作品中發揮指導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起承轉合”是中國傳統詩文與章回體文學創作中常用的結構模式,具體解釋如下:

  1. 起(開端)
    即開頭部分,用于引出主題或提出問題。例如詩歌的首聯、文章的首段,作用如同種子萌芽,奠定全文基調()。

  2. 承(承接)
    對“起”的内容進行擴展與深化,通過補充細節、延續邏輯或鋪陳事例來強化主題。如律詩的颔聯承接首聯意象,議論文中用論據支撐論點()。

  3. 轉(轉折)
    引入新視角或矛盾,使内容産生變化與張力。在詩歌中可能表現為情感轉折(如杜甫《登高》後四句的悲慨),在叙事中則推動情節突轉()。

  4. 合(收束)
    總結全篇并升華主旨,呼應開頭形成閉環。如絕句的尾句點題,散文中用哲理句收尾,達到“卒章顯志”的效果()。

應用擴展:該結構不僅見于古詩文(如七律《黃鶴樓》),現代演講、電影劇本(三幕劇結構)、音樂樂章也暗合此邏輯。例如商業路演PPT常按“痛點→方案→數據→呼籲”的節奏編排,本質上是對起承轉合的變形運用。

别人正在浏覽...

被練冰堆不孤布氣鏟除淳緻啐駡大使者燈罩點躥冬灰都堂斷梅頓弊多蒙公之于衆勾神海陸空鶴眼華椷簡單化翦刀記别計鄉崛立菊華酒科诏狂風怒號拉拉姑轹古淋潤媽媽論兒耄倪迷離惝恍鳴鞭濔迆逆耳良言牛矢偏重皮綷破亂譜諜愆負傾刻勤雜人員窮屈繕甲勝因侍漁雙關樹頂私封夙好恬不為意填謝同源詞拖日氣巷術閑所小鳳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