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相悅”。彼此和睦、親愛。《穀梁傳·僖公元年》:“吾二人不相説,士卒何罪?”《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説,則反唇而相稽。” 顔師古 注:“説音悅。”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 周公 上聖, 召公 大賢,猶不相悅。”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二婦雲:‘少年初不相識,亦未相悅。’” 魯迅 《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這時新的才子+佳人小說便又流行起來,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悅相戀,分拆不開。”
亦作“相悅”。佛教語。謂脫離自性、本體而說法。《壇經·頓漸品》:“吾所説法,不離自性。離體説法,名為相説,自性常迷。”
“相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基本釋義
指彼此之間和睦、友愛的關系,常寫作“相悅”。例如《漢書·賈誼傳》中“婦姑不相說”即描述婆媳不和睦的狀态。蘇轼在《上神宗皇帝書》中也用“不相悅”表達人物間的不合。
語境應用
多用于描述人際矛盾或情感聯結,如《穀梁傳》中“吾二人不相說”強調兩人關系不融洽,而魯迅作品中的“未相悅”則指未産生愛慕之情。
在佛教語境中,“相說”指脫離事物本質(自性)的解說方式。據《壇經·頓漸品》記載,六祖惠能強調“不離自性”說法,若“離體說法”則稱為“相說”,會導緻對自性的迷惑。
建議結合《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用例。
相說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是由"相"和"說"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相"字的筆畫數為9,它的部首是"目",意為眼睛;"說"字的筆畫數為7,它的部首是"言",意為說話。
"相說"指的是彼此相互交談、交流的意思。兩個人相對而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以求達成共識。
"相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相說"。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相"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半部分更像是兩個人相對而坐的形狀,下半部分則有"木"字的略微變形;"說"字的寫法也略有差異,它的上半部分是一個口形,下半部分為"讠"字的略微變形。
1. 他們相說了很久,最終達成了共識。
2. 在會議上,大家相互交流意見,進行相說。
相信、相處、相互、相繼、相助
交談、交流、對話、溝通
相對、相别、相忘、相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