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糜的意思、浮糜的詳細解釋
浮糜的解釋
(1).虛華不實。 明 張居正 《<辛未曾試錄>序》:“掄文必崇尚雅正,無或眩華遺實,以滋浮麋。”
(2).浪費。 清 魏源 《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銘》:“如 淮 南之窩價, 淮 北之壩槓,兩 淮 之岸費,皆浮麋數百萬。”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糜的解釋 糜 í 粥:肉糜。糜沸(形容混亂紛擾)。 爛,碎:糜爛。糜軀(犧牲生命)。糜滅。 浪費:糜費。 姓。 糜 é 不黏的黍(亦稱“穄”):糜子。糜黍。糜子面。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浮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mí,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虛華不實
指事物表面華麗但缺乏實際内容,常用于形容文風、行為或社會風氣。例如:
- 明代張居正在《<辛未曾試錄>序》中提到“掄文必崇尚雅正,無或眩華遺實,以滋浮麋”,強調文章應避免浮華空洞。
2.浪費
表示對財物、資源的不必要消耗。例如:
- 清代魏源在《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銘》中批評“淮南之窩價,淮北之壩槓,兩淮之岸費,皆浮麋數百萬”,揭露當時官場的奢靡浪費現象。
補充說明
- 詞義演變: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批判社會弊端,如文風浮誇或財政揮霍。
- 現代使用:如今較少見于日常口語,但在文史類文本或學術讨論中仍有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相關曆史典籍的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糜,這個詞意味着浪費或者揮霍。該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水”和“糜”。在《康熙字典》中,浮糜的筆畫共有12畫。浮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下面是一個例句:“他的揮霍浪費使得他陷入了經濟困境。”
有些字體中也有浮糜的繁體寫法,它的外觀類似于“浮糜”這個詞的現代簡體字。組詞方面,可以組成諸如浪費、揮霍、奢侈等含義相關的詞彙。近義詞可能包括敗壞、鋪張等。相反,反義詞可以有節儉、節約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