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總角。舊時童子束發如蛙角,因以指童年時代。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擣練蛾眉婢,鳴榔蛙角奴。” 清 胡式钰 《語窦·蛙角頭》:“蛙角指童子言。《詩·齊風》所雲‘總角丱兮’者也。吾鄉唯小娃然,呼若凹閣頭,或作丫角,《衛風》所雲‘總角之宴’是也。”
“蛙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兒童發式相關,以下從不同維度展開解釋:
1. 基本詞義 “蛙角”指代童年時代,源于古代童子束發的樣式。舊時兒童将頭發束成兩個對稱的發髻,形似蛙的雙角或羊角,故稱“總角”,而“蛙角”是這一發式的形象化表達。
2. 語源典故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中的發式描寫:
3. 文學例證 唐代白居易在《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中寫道:“擣練蛾眉婢,鳴榔蛙角奴”,此處“蛙角”生動地以發式指代年幼的奴仆。清代胡式钰在《語窦·蛙角頭》中更明确解釋:“蛙角指童子言”,并記載了方言中“凹閣頭”“丫角”等變體稱謂。
文化延伸:古代“總角”不僅是年齡标識,更承載着禮制内涵。《禮記》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總角”,說明這種發式是未成年人的重要身份标志,後逐漸演變為詩詞中的童年象征。
蛙角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指的是蛙類的足部。蛙角可以用來形容蛙類動物在水中迅猛前進時,腳掌所産生的波浪狀的淚痕。
蛙角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角。虍是字的左邊部首,象征着虎類動物;角是字的右邊部首,表示牛類動物的角。蛙角一共有11畫。
蛙角在現代漢字中的标準書寫形式是簡體字,也就是“蛙角”。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蛙角”。繁體字是漢字的傳統書寫形式,在一些地區和文化中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中,蛙角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寫法包括:青蛙之足、蛙帶以足、蛙帶角、角之蛙等。這些寫法呈現了蛙類動物與它們的足部之間的關系。
1. 輕盈的蛙角在水中留下一道波浪痕迹。
2. 在荷塘邊,青蛙的蛙角格外明亮。
一些與蛙角相關的詞彙包括:
- 蛙鳴:形容蛙類動物發出的叫聲。
- 蛙跳:形容蛙類動物在水中迅速跳動的動作。
- 蛙泳:形容蛙類動物在水中遊泳的姿勢。
與蛙角相關的近義詞有:
- 蛙腿:指蛙類動物的後肢。
- 蛙足:指蛙類動物的足部。
蛙角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主要是指蛙類動物的足部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