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嗣的意思、不嗣的詳細解釋
不嗣的解釋
(1).謂不足以繼承前人之位。《漢書·王莽傳上》:“事事謙退,動而固辭。《書》曰‘ 舜 讓于德,不嗣’,公之謂矣。” 顔師古 注:“言 舜 自讓德薄,不足以繼 帝堯 之事也。”按,《書·舜典》作“弗嗣”。 孔 傳:“辭讓於德不堪,不能嗣成帝位。”
(2).設有子嗣。 唐 元稹 《四皓廟》詩:“ 惠帝 竟不嗣, 呂氏 禍有因。”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嗣的解釋 嗣 ì 接續,繼承:嗣後(以後)。嗣歲(來年)。嗣響(繼承前人之業,如回聲之相應)。嗣徽(繼承先人的美德、聲譽)。 子孫:後嗣。嗣子。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不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個義項,結合文獻例證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
不足以繼承前人之位
指德行或能力不足,無法繼承先輩的職位或事業。
例證:
《漢書·王莽傳上》記載,舜因自認德行不足而辭讓帝位,被稱為“不嗣”。這與《尚書·舜典》中“弗嗣”含義相通,均表示辭讓或無法承繼大統。
-
沒有子嗣
指沒有後代延續血脈。
例證:
唐代元稹《四皓廟》詩提到“惠帝竟不嗣”,暗指漢惠帝無子嗣繼承皇位,導緻呂氏專權。
二、使用場景
- 文言文語境: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如帝王傳承讨論(如舜讓位)、家族血脈斷絕(如元稹評漢惠帝)等。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事業、技藝等無人繼承,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三、補充說明
- 讀音:bù sì(“嗣”讀第四聲)。
- 近反義詞:近義如“無後”“弗嗣”,反義如“嗣位”“承襲”。
該詞屬于古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尚書》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嗣,這個詞是指沒有子嗣或沒有繼承人的意思。下面是關于“不嗣”的更多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不嗣的拆分部首是口,拼音是bu,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不嗣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不嗣有言,君而不賓。”這句話指的是君主失去了繼承人。
繁體:繁體字“不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不嗣的形狀和現代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有細微的差異。
例句:他沒有兒子,即将面臨不嗣的問題。
組詞:不嗣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不嗣繼承,不嗣申請等。
近義詞:無嗣、絕嗣。
反義詞:有嗣、有子嗣。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