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谓天帝的诏书。《初学记》卷二十三引 北周 宇文逌 《道教实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 唐 王维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玉京移大像,金籙会羣仙。” 唐 陆龟蒙 《王先辈艸堂》诗:“金籙渐加新品秩, 玉皇 偏赐羽衣裳。”
(2).道场的名称。《隋书·经籍志四》:“其(指道教)洁斋之法,有黄籙、玉籙、金籙、涂炭等斋。” 唐 皇甫冉 《宿洞灵观》诗:“明日开金籙,焚香更沐兰。”《旧唐书·武宗纪》:“召道士 赵归真 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籙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籙。”
(3).神话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册。 宋 乐史 《广卓异记·御制诗送贺宾客为道士还乡并宰相已下应制诗》:“﹝ 李适之 《应制》诗﹞仙记题金籙,朝章披羽衣。”
根据现有资料,“金箓”一词主要有以下含义:
一、道教术语
二、神话意象
3.神仙簿册
传说中记录仙籍或神职的册籍,象征超凡世界的秩序。
三、字义分解
注意事项
当前释义主要基于网络词典的单一低权威性来源,若需学术引用或深入研究,建议结合《道藏》典籍或权威宗教文献进一步考证。
《金箓》是指一种装有宝贵财物或文献的金属盒子。它通常具有金子制成的外壳,其中珍贵的文件、信件、文件或文献可以储存,以保护免受损失或盗窃。
《金箓》在常用字中,由“金”和“箓”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金”作为部首,表示与金属、财富或珍贵有关的意思,拼音为“jīn”,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笔画数为8。
而“箓” 作为剩余部分,表示盒子或箱子的意思,拼音为“lù”,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笔画数为15。
《金箓》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古代文献和史书中,它代表了贵族或皇室家族中保存重要文件或财富的盒子。这些《金箓》通常是由金属制成,由于金质价值昂贵,因此被视为高贵和珍贵的象征。
《金箓》的繁体字为「金箚」,两个字形都有所变化,但整体意义和写法与《金箓》相似。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许多演变。对于《金箓》,它的古时候写法可能会有些许不同,但基本结构和意义仍保持一致。例如,在古代,曾有一种写作「金篥」的方式,它与《金箓》在拼音和意义上相似,但笔画和部首可能稍有差异。
1. 他打开《金箓》,取出里面珍贵的文件。
2. 这个家族将重要的家族谱系存放在一只华丽的《金箓》中。
3. 老师将重要的考试资料保存在一只装饰华丽的《金箓》内。
组词:金银箓、纸箓、画箓、书箓、文献箓
近义词:金盒、金匣、金箱
反义词:丧失、低贱、损失、腐烂
薄晩敝规兵气不差毫厘沧海君残折炊粱跨衞楮灾赐舍村村势势寸愿抵角二贾烦滥高碳钢苟辨官黄函答恍怳江汉渐靡轿行介絜金锁曲匡佑枯空累岁两得良乐梁氏夫妻伶界露网麦垅麻枲眠梦迷失暖玉鞍剽略醗醅剖判乾冬铨历畎田善始令终绳络沈宋体誓诰饰观施身师术师兄头至穨废完辑文不对题无生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仙韶曲小损席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