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救治固執守舊者。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然則砭頑之責,足下宜為 嗣同 肩之,乃反見督耶?”
砭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砭”和“頑”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砭”本指古代以石針治病的醫療方法,《說文解字》載“砭,以石刺病也”,引申為規谏、救治之意;“頑”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愚鈍”“固執”之義,如韓愈《鳄魚文》中“頑不靈”即用此意。二字組合後,“砭頑”特指以尖銳的規谏方式救治頑固不化者,具有匡正時弊的教化功能。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程頤《周易程氏傳》,其注《易·漸卦》時提出“砭頑起懦”之說,強調用剛正之言喚醒冥頑之人。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批評領域,《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辭典》将其定義為“通過嚴厲批評促使錯誤思想改正的修辭手法”。從構詞法分析,“砭”作動詞性語素與名詞性語素“頑”構成動賓結構,體現了漢語複合詞“動+名”的典型構式特征。
“砭頑”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砭頑(拼音:biān wán)意為救治固執守舊者,指通過規勸或針砭的方式改變他人頑固的思想或行為。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譚嗣同的《報貝元徵書》:“然則砭頑之責,足下宜為嗣同肩之,乃反見督耶?”。現代多用于形容對保守思想的批判或糾正,屬于較冷僻的書面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白折子畢畢剝剝不胫而走采繡昌本塵幻牀杌儲戶大漸彌留蹈義刀仗等夷之志的盧風吹雨打富衍高冠博帶高明遠識官養貴功孤績國律駭悸懷金垂紫嘩然簡帛儉簡錦官城錦中書炯然空浮龍樓罵罵括括麽娘内差袢暑撇脫辟方破甕乾巴巴輕翰青橐起泡認可仁譽日漸镕古鑄今如使散摅申析蛇臍石腦油殊建司鼎夙儒湯點玩賞銷暑枭懸懈墯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