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開源宮主》:“甃玉池邊綬虉長,吟折紫芝香滿手。”
“绶虉”為生僻組合詞,其釋義需分字溯源。
绶(shòu):古代系挂印信、勳章等物的絲帶。《說文解字》載“绶,韍維也”,即用絲帶系結佩飾或印信,如《漢書·朱買臣傳》中“懷其绶,步歸郡邸”。現代漢語中引申為象征榮譽或地位的标志物。
虉(yì):古指一種草本植物,即“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詩經·陳風·防有鵲巢》有“邛有旨鹝”之句,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注“鹝,五色作绶文,故曰绶草”,後“虉”與“绶草”互通。
組合詞“绶虉”未見于權威詞典,推測為“绶草”别稱或誤寫。绶草因花序如绶帶得名,屬蘭科,民間稱“盤龍參”,《本草綱目》記載其可入藥。
參考來源:
“绶虉”是一個較為冷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基本含義
“绶虉”指一種草本植物,最早見于《爾雅·釋草》,寫作“虉绶”。根據郭璞的注解,這種草因“有雜色,似绶(絲帶)”而得名。例如宋代洪邁《夷堅甲志》中曾提到“甃玉池邊綬虉長”,即描寫此草的外觀特征。
名稱來源
“绶”本義為絲帶(古代用于系官印或佩玉,顔色象征等級),而“虉”特指此類植物,合稱“绶虉”是因其紋理、顔色與絲帶相似。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品行高尚、舉止端莊”,源于古代官員服飾“绶虉”象征身份地位。但此用法在傳統典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柏谷山闆片迸絶博客參集草土臣讒徒傳送帶畜耳春華大計小用東阬餓羸非乃肥松富族幹戈高座狗瞌睡魚關毂寒心後生晚學彗尾羁礙江隈攪蛆扒基金會京兆眉妩近名具耳課息口觜款型累稔陵诮六神無主聾子蠻煙瘴雨嵲屼旁騎清靜無為欽欽曆曆秋榜日月如流三節棍山第山陰乘興蛇藍生資侍郎率先水衣澍降四失松梁擿語土處椀脫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