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開源宮主》:“甃玉池邊綬虉長,吟折紫芝香滿手。”
“绶虉”是一個較為冷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基本含義
“绶虉”指一種草本植物,最早見于《爾雅·釋草》,寫作“虉绶”。根據郭璞的注解,這種草因“有雜色,似绶(絲帶)”而得名。例如宋代洪邁《夷堅甲志》中曾提到“甃玉池邊綬虉長”,即描寫此草的外觀特征。
名稱來源
“绶”本義為絲帶(古代用于系官印或佩玉,顔色象征等級),而“虉”特指此類植物,合稱“绶虉”是因其紋理、顔色與絲帶相似。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品行高尚、舉止端莊”,源于古代官員服飾“绶虉”象征身份地位。但此用法在傳統典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绶虉》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表示給人們帶來好運和吉祥的紅繩或絲帶。它常常用于寓意年紀大了壽命延長,希望人們能夠長命百歲。
《绶虉》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纟和虍。
它的總筆畫數為27畫。
《绶虉》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但主要來自于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和文化。绶以及虉都代表了長壽和吉祥,因此将它們聯合起來就寄托了人們對長壽和幸福的美好祝願。
在繁體中,绶是「綬」的繁體字,虉是「纛」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绶的構造通常是一束絲帶,纟部表示績效和功緒的意思,而虉則是貴族在追求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1. 他年紀雖然已經大了,但素有绶虉,康健異常。
2. 身上系着一根绶虉,寓意着長命百歲。
绶捆(指系着絲繩的東西)、绶帶(指用絲帶裝飾物品)。
祥瑞、福壽、吉祥。
厄運、不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