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法之徒;不講道理的人。《孟子·萬章下》:“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朱熹 集注:“橫,謂不循法度。” 清 錢謙益 《王元昌<北遊詩>序》:“學者不知源本,猥以其浮筋怒骨、齟齒吽牙者號為 杜 詩,使後之橫民以 杜 氏為質的而集矢焉。”
“橫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橫民”讀作héng mín,主要指不法之徒 或不講道理的人,常用來形容以強權欺壓百姓、不循法度的行為。
詞源與構成
曆史用例
現多用于描述濫用職權、欺壓百姓的官員或權勢者,強調其行為對民衆權益的侵害。
“橫民”一詞兼具曆史厚重感與現實批判性,核心指向違背法理、壓迫弱者的行為主體。其出處可追溯至儒家經典,并在後世文學批評中延續使用。
《橫民》這個詞是指那些行為橫蠻、無法無天的人民。他們不顧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肆意妄為,威脅社會的和諧穩定。
《橫民》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3個筆畫。
《橫民》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和小說。在古代,社會穩定和秩序維護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對于一些橫行霸道的人,常常被稱為《橫民》。
《橫民》(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橫民》的古代寫法為「橫民」,其中的「黽」代表了「民」的發音。
1.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法律來制止那些橫民的行為。
2. 這位政府官員秉公辦事,沒有被任何橫民所影響。
1. 橫行:指某人行為橫蠻、張狂,違背道德和法律規範。
2. 橫暴:指某人兇狠威脅,無視他人權益。
3. 橫征暴斂:指以橫暴的手段勒索和征收財物。
1. 歪徒:指行為反常,扭曲道義的人。
2. 暴民:指在特定場合或時期,采取激進、暴力手段的人民。
3. 縱橫亂民:指善于利用混亂局面,謀取私利的人。
1. 守法良民:指恪守法律,遵守社會規範的人。
2. 公民:指擁有公民身份,履行公民義務和行動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