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ight] 分量
斤和两。计算重量的单位。因亦借指重量;分量。《淮南子·人间训》:“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此为丝线既经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乃説其斤两之轻重,端匹之修短,人皆能之,何烦於哲哉!”《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拈 须弥山 ,即知斤两。”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李 ( 李白 )之《乌栖曲》、《杨叛儿》等,虽甚足情致,终是斤两稍轻,咏叹不足。”《西游记》第三一回:“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鉈虽小压千斤。’”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九:“ 徐义德 虽然讲话不多,却有斤两。”
斤两是汉语中表示物体重量的传统计量单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演变及使用场景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合称“斤两” 泛指物品的重量,引申为事物的分量、价值或重要性。
例:“掂量斤两”指权衡轻重,“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细微得失。
秦汉时期实行“十六两制”,1斤=16两,据传秤杆上的16颗星象征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及福禄寿三星,缺斤少两会“折福损寿”(《中国度量衡史》)。
195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规定1斤=10两=500克,与国际公制接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源自古代16两制(半斤=8两),比喻双方水平相当,含轻微贬义。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道:‘我与他半斤八两,怕他怎地!’”
形容过分计较细节,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文献及历史语料,系统阐释“斤两”的词义源流与文化语境。
“斤两”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斤和两是中国传统重量单位(1斤=16两,现代改为1斤=10两),用于衡量物体轻重。例如:“香蕉按斤两出售”。
古代文献中常见其作为计量单位的用法,如《淮南子》提到“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
引申含义
引申为“分量”或“重要性”,多用于比喻。例如:“他的话很有斤两”表示言语有分量或价值。
现代汉语中,“斤两”更常用于比喻,强调言语、决策或事物的实质价值,如“讨论问题的斤两”。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淮南子》《抱朴子》等典籍。
阿姨八段锦变面秉持操左券乘疑可间抽筋传饭祠庙摧悴大晒颠不剌耳聋眼瞎蝮虿共餐缓漫笏牀疆易交报惊飞精进勇猛经信金虀玉鲙锦鲤絶流俊慧儁髦跨竈辽东鹤灵虬遛鸟麦田浅鬣寸许瞒哄没入目别汇分评裁铺锦乔主张倾穨奇袭生甲省諐神筴深文周内蛇珠雀环饰室疏旷四圭送穷节桃仁甜俗调元手颓发文韬武略香积厨相救显影霞旟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