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羁旅遠行。 明 文徵明 《送劉君元瑞守西安叙》:“始君之罷也,間關羈逆,人将不堪其憂,而君蕭然自得。”
“羁逆”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nì(注音:ㄐㄧ ㄋㄧˋ),其含義可結合字義和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羁逆指“羁旅遠行”,即長期漂泊或寄居他鄉的旅途狀态。該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人在旅途中經曆的困頓與輾轉。
羁(jī):
本義為“馬籠頭”,引申為“束縛”“停留”,如“羁押”“放蕩不羁”。在“羁逆”中,側重“寄居他鄉”或“旅途滞留”之意。
逆(nì):
本義為“方向相反”,引申為“抵觸”“不順從”(如“逆耳”)或“迎接”(如“逆旅”指旅館)。此處可能與旅途中的“不順”或“輾轉”相關。
明代文徵明《送劉君元瑞守西安叙》中寫道:“始君之罷也,間關羈逆,人将不堪其憂,而君蕭然自得。” 此處“羁逆”生動刻畫了主人公在罷官後漂泊輾轉卻泰然處之的狀态。
“羁逆”通過單字組合,凝練地表達了旅途中的困頓與漂泊感,兼具形象性與情感色彩。
《羁逆》一詞指的是因為受到束縛而産生反抗情緒,形容被壓抑的心靈渴望自由的狀态。它常常用于描述受到不公正待遇或不合理約束的個體或群體,表達對壓迫和束縛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羁逆》的拆分部首為“⺶”和“⺼”,它們分别屬于“⺮”和“⺪”的變形部首。
《羁逆》的總筆畫數為10畫,分别由“⺶”部3畫,“⺼”部7畫組成。
《羁逆》這個詞的出處是古代文人韓愈的《昌黎先生集離騷章句》中的詩句:“非素有而能高者,痛夫!天之道舍矣。人之道羁矣。”後來演變為“羁逆”。《羁逆》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是“羁逆”。
古時候《羁逆》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整體寫法基本保持不變,隻是某些部首和結構稍有差異。例如,其中的“逆”字在古代寫法中為“難”,整個詞的寫法為“羁難”。
1. 他們長期被剝奪自由,渴望能夠擺脫羁逆的困境。
2. 那位勇敢的領袖帶領人民們反抗壓迫,擺脫了羁逆的枷鎖。
3. 在這個禁锢的社會裡,他們面臨着種種羁逆的局限,無法盡情展現自我。
- 組詞:羁絆、羁囚、羁絆不住、羁絆重重
- 近義詞:束縛、壓迫、困頓、奴役
- 反義詞:自由、超脫、解放、解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