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裝作不聞不問,什麼都不知道。《水浒傳》第四九回:“伯伯,你不要推聾妝啞。” 明 楊珽 《龍膏記·羅織》:“ 張無頗 ,你不要推聾妝啞,這是丞相書中言語。”亦作“ 推聾作啞 ”。 明 梅鼎祚 《昆侖奴》第二折:“他説着英雄話,你怎的喬禁架,使不得推聾作啞。”
“推聾妝啞”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故意裝作不知道或不理睬,對明顯事實或真相采取回避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常用于描述以下行為:
“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甯心,寂然不答。”(《西遊記》)
多作謂語、賓語或狀語,如“推聾妝啞不回應”“莫要推聾妝啞”。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相關研究。
《推聾妝啞》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故意裝聾作啞,推卸責任,不理會别人的請求或指責。
《推聾妝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手部部首推字帶邊和耳部部首聾字底邊,共涉及到11個筆畫。
《推聾妝啞》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意為斥責那些故意裝聾作啞的人。在繁體中,《推聾妝啞》的“聾”字使用了耳部部首耳字底邊,相比簡體中的“聾”字更接近古代的漢字書寫。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推聾妝啞》中的“推”字,在石碑、青銅器等古代文物中,其形狀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書寫方式也有所變化。
他向上級推聾妝啞,對群衆的訴求毫不理會。
裝聾賣傻、聾子啞巴、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裝聾賣傻、故伎自重、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傾聽呼聲、積極回應、熱心助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