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養的意思、節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養的解釋

自奉儉省。《晏子春秋·問上十四》:“為君節養,其餘以顧民,則身尊而民安。” 張純一 校注:“君自養儉,苟有餘財,盡以眷念於民而施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養”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應用兩方面進行闡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内涵

  1. “節” (jié):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竹約也”,指竹節,是竹子分段的地方。引申為節制、約束、法度、關鍵點等義。
    • 在“節養”中:取其“節制、約束” 的核心含義,強調對欲望、行為、用度的控制。
  2. “養” (yǎng):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供養也”,指供給生活所需,使其生存成長。引申為保養、修養、教育、陶冶等義。
    • 在“節養”中:取其“保養(身心)、修養(德行)” 的核心含義,指對自身(包括身體、精神、品德)的護持與提升。
  3. “節養”合義:
    • 其核心含義在于:通過有節制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來保養身心、修養德行。它強調的不是放縱或匮乏,而是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自覺地加以約束,以達到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目的。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克己複禮”的修身理念。

二、典籍應用與文化意蘊 “節養”一詞及其思想在儒家經典和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常與修身、治國相關聯:

  1. 修身層面:
    • 強調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節制欲望、飲食有度、起居有常,以此保養身體(“養身”)。
    • 更重要的,是強調通過約束自身言行、克制不當欲望來涵養道德、提升品格(“養德”、“養心”)。例如,《荀子·禮論》中提到“禮者,養也”,而禮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節”,即通過禮的規範來實現有節制的“養”。
  2. 治國層面:
    • 古代思想家也将“節養”理念推及治國。主張君主和官員應節制用度、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不過度消耗國家財富和百姓資源,以此“養民”,使國家得以休養生息、長治久安。這體現了“節用以養民”的民本思想。
    • 例如,《管子·牧民》中強調“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而要實現倉廪實、衣食足,統治者自身的“節養”(節儉、克制)是重要前提。

三、總結釋義 “節養”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可概括為:

通過有節制、有法度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欲望、規範言行、適度消費等)來保養身體、涵養道德品德,并引申為治國者以此原則來養護百姓、治理國家。

權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 (漢·許慎著):對“節”、“養”二字的本義提供了最權威的文字學解釋。可參考中華書局的點校本或線上資源如漢典(需注意線上資源需核對準确性)。
  2. 《荀子·禮論》:直接闡述了“禮”與“養”、“節”的關系,是理解“節養”道德修養内涵的關鍵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管子·牧民》:體現了“節養”思想在治國安民層面的應用。可參考中華書局《管子校注》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漢語大詞典》:作為大型權威語文辭書,其對“節養”的詞條釋義綜合了字義與典籍用例。可參考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紙質版或授權可靠的線上詞典庫(如知網詞典需訂閱)。

網絡擴展解釋

“節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é yǎng,其核心含義為自奉儉省,即自我約束、節儉生活。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引經據典

3.應用場景

4.相關延伸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晏子春秋》及相關注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案語草率從事側傾長番車脂赤小遲疑未決重床疊架吹喇叭除身點酥娘締袂冬狩放濫匪獨風龍陣腐棄高徒公館古北口故家瞽蒙滾鈎郭邑橫翥後言昏家渾雜家兒減徹監紀奸細劫會精耕細作迳會君子衛酷楚醪馔離恨天茂遷内像旁邊情深意重窮愁趣務申慰殊常私僮聳肩縮背踏歌擡快湯引貼襯屯長未合捰袖揎拳汙髒霞錦下口詳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