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匿的意思、寄匿的详细解释
寄匿的解释
谓暂时隐藏。《新五代史·杂传·范延光》:“ 明宗 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詾詾异议,藏窜山谷,或寄匿於军营,有司不能禁。”
词语分解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匿的解释 匿 ì 隐藏,躲藏:隐匿。藏匿。匿名。销声匿迹。 藏躲 笔画数:; 部首:匚;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寄匿”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寄”和“匿”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指将人或物隐藏、藏匿在别处,或托付他处躲藏。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寄匿”指隐藏、藏匿,尤其指将人、物品或自身托付、安置在某个地方以躲避搜寻或隐藏踪迹。它强调将目标物置于他处进行隐蔽的动作和状态。例如:“将重要文件寄匿于友人家中”、“为避祸端,寄匿山林”。
二、 字义分解
- 寄 (jì): 本义为托付、委托、依附。引申为暂时存放、寄存,或依附于某处。在“寄匿”中,“寄”含有“托付安置”之意,指将需要隐藏的对象放置在某处。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汉典网 zdic.net)对“寄”的释义包含“托付;委托”、“依附;寄居”、“存放;寄存”等义项。
- 匿 (nì): 本义为隐藏、躲藏、隐瞒。指不让人发现。
-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匿”的释义为“隐藏;不让人知道”。
- 合成义: “寄”与“匿”结合,“寄”侧重指托付安置的地点或行为,“匿”侧重指隐藏的目的和状态。因此“寄匿”强调的是通过托付安置于他处来实现隐藏这一完整过程。
三、 出处与例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即有使用,体现了其作为正式词汇的地位。
- 例证来源: 《新唐书·王世充传》:“又移书郡县,以讨密为名,令发兵会洛仓。世充先置骑士于道,单衣羸马,有携妇孺、寄匿衣物者,皆驱之狱,连系数百千人。” 此句中“寄匿衣物”即指将衣物藏匿(于某处)。
- 例证来源: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某甲》:“妻与用事者某某寄匿其金,诡言盗劫。” 此句中“寄匿其金”指将金子藏匿起来。
四、 同义辨析
- 藏匿: 与“寄匿”意思最为接近,都指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有时可互换使用。
- 隐匿: 强调隐藏起来,不让露面和发现,更侧重隐藏的状态和结果。
- 窝藏: 特指将罪犯、违禁品或赃物藏匿在某个地方,常含贬义或法律色彩。
- 寄放/寄存: 仅强调托付存放,不含“隐藏”之意。
“寄匿”是一个具有明确动作指向的动词,意指通过托付安置于他处的方式来实现对人或物的隐藏、藏匿。其核心在于“寄”(托付安置)是手段,“匿”(隐藏)是目的。该词源远流长,在古籍中可见用例,至今仍用于表达较为正式的藏匿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寄匿”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寄匿”指暂时隐藏,通常用于描述在危险或困境中暂时躲避的行为。例如,古代文献中提到人们因动乱而“藏窜山谷,或寄匿於军营”(出自《新五代史·杂传·范延光》)。
-
发音与结构
- 拼音:jì nì(均为第四声)。
- 字形结构:“寄”为上下结构,“匿”为半包围结构。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紧急情况下的临时避难,如躲避追捕、战乱等。
- 例句:“乱军来袭,村民纷纷寄匿于山洞中。”
-
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隐匿、躲藏、藏匿。
- 反义词:暴露、公开。
- 延伸含义:强调灵活应对危机的智慧,而非长期隐藏。
-
注意事项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历史或文学语境中。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沪江词典)或(《新五代史》引文)。
别人正在浏览...
案奏懊悔百适彪列弊梗逼红裁帽长公橙子黨戚帝王州防空返照肥皂泡分佃扶苗观场轨伍孤伤还质韩信用兵,多多益办黑秀和辑虹霓淮白灰布溷帐火院胡梯胡妖迦陵频伽简师节察结业累劳连裆裤涖涖令长丽气流会柳阴轮扁斫轮履亩鸣籁明妆农力拼力普告谴让潜通秋风扫叶试办田世韵束头悚慨朣朣吐浑万恶文狸羡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