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達賢能之人。 南朝 陳 徐陵 《讓散騎常侍表》:“臣聞五十知命,宗師之格言;六百辭滿,通賢之高概。” 唐 李翺 《與淮南節度使書》:“幹辨者為良吏,適時者為通賢。” 嚴複 等《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人有好善惡不善之心,故于忠臣、孝子、義夫、烈女、通賢、高士,莫不望其身膺多福富貴以沒世。”
"通賢"是由"通"與"賢"組成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通"本義為道路暢通,引申為通曉、通達事理,"賢"指德才兼備之人。《古代漢語詞典》記載,"通賢"特指既具備廣博學識又擁有高尚品德的傑出人才,其核心特征包含兩方面:
一為"通",即貫通古今的學識體系,《說文解字》注"通,達也",強調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深刻理解;二為"賢",即《孟子》所言"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德行标準,要求兼具仁德修養與社會擔當。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通賢"多用于形容士大夫階層中"經世緻用"型人才。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達士"對舉使用,如明代《菜根譚》有"通賢達士,不拘小節"之說,體現其超越常規認知的精神境界。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強調,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學貫天人"的教育理念,其内涵遠超現代"專家"概念,特指融彙道德修養與專業造詣的複合型人才。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
“通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通賢指“通達賢能之人”,即兼具智慧與德行、能夠融會貫通的人才。該詞由“通”(通達、貫通)和“賢”(賢能、德行)組合而成,強調對才能和品德的綜合要求。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詳細釋義。
白鸾绫勏劶蔔夜朝儒遲疑不定吊頸迪功東錢兒女成行芳蕙方儀封圻豐屋生災府尊龜殼汗馬豪犀亨衢合算華僑靧雨禍迫眉睫計伐稱勳經營方式舉謡言栲折疴癢筐當礧擊黎祁鳴潄暮鼓歐歌蟠結根據盤絡蓬塊貧空青油幕鵲厲熱誠柔細薩那罕三千八萬三鱓尚子省風受朝束火説不過蔬食縮節跳蕩體化威音王佛五雲城香紅香橼小六壬小木媟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