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詩集>序》:“文士得三百之義者,莫如 杜子美 。”參見“ 三百篇 ”。
“三百”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代《詩經》
源于《論語·為政》中孔子所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這裡的“三百”是《詩經》的約數稱謂。實際上,《詩經》原有311篇,其中6篇亡佚,現存305篇,古人取整數以“三百”代稱,後成為《詩經》的别稱。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三百之蔽,義歸無邪”即用此典。
表示數量衆多
在漢語中,“三百”可虛指數量大或程度深,如形容事物繁雜、人數衆多等。這一用法源于古代以“三百”為概數,象征遠超實際數值的規模。例如“三百弟子”并非實指三百人,而是強調群體龐大。
擴展說明:
《三百》是由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數字300。它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第一個漢字是“三”表示數字3,第二個漢字是“百”表示100的意思。
《三百》這個詞的第一個漢字“三”拆分成兩個部首,它的左邊是“一”部首,右邊是“二”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3。
第二個漢字“百”隻有一個部首,是“白”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6。
《三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漢字的形态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其中繁體字就是一種形式。在繁體字中,詞語“三百”通常寫作“叁佰”。繁體字的使用在一些地方和場合仍然十分常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三百》這個詞在古代可以寫作“參佰”,“參”是“三”的古代寫法,而“佰”是“百”的古代寫法。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差異,因此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來適應古代文獻的閱讀。
1. 這家店的商品種類繁多,至少有三百種。
2. 他在比賽中得了三百分,名列前茅。
3. 我的學校有三百多名學生,是一所中等規模的學校。
組詞: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三十年、三十六計、三十六行等。
近義詞:三百個、三百個不等、三百個左右等。
反義詞:二百九十九、四百、五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