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馬靽 ”。系馬的繩子。《北史·宋弁傳》:“軍人有盜馬靽者,斬而徇,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乙·馬将軍田俊》:“方解衣将寝,忽一鬼朱髮青軀,高七八尺,自外入,解其馬絆。”
(2).指蛟。 宋 陸佃 《埤雅》卷一:“蛟,龍屬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亦蛟能交首尾束物焉,故謂之蛟也,俗呼馬絆。”
(3).傳說中的馬蟥精。 元 鄭元祐 《遂昌山樵雜錄》:“問馬絆何物,搖手不敢對。三更後至前驛,驛吏出迎,錯愕曰:‘是何大膽敢越馬絆來乎?’ 士啟 問馬絆,驛吏乃言:‘此馬黃精也,遇之者輒為其啗。’”
“馬絆”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指用于拴住或固定馬匹的繩索。該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
宋代陸佃《埤雅》中描述蛟的形态,并提到“馬絆”是蛟的俗稱,因其能纏繞束縛他物而得名。
元代文獻《遂昌山樵雜錄》記載,民間認為“馬絆”是一種名為“馬黃精”的精怪,會襲擊人類。
“馬絆”既有具象含義(拴馬繩),也有神話色彩(蛟、精怪)。其具體意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前兩種解釋更具普遍性,第三種多出現于志怪傳說中。
馬絆是指馬匹在行走時因為腳下受阻而絆倒或失去平衡的情況。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馬指的是動物馬,絆表示受阻。
馬絆這個詞的部首是馬(馬字的馬)和絆(絆字的絆),馬的部首是馬,絆的部首是纟。馬絆合在一起總共有11個筆畫。
馬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根據古代人們對于馬匹的觀察,發現馬在行走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受到阻礙而絆倒。于是,人們将這個現象用“馬絆”來形容。
馬絆的繁體字是馬絆。
在古代,馬絆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具體而言,馬字的上面有一點,絆字的下方有一橫,整體形狀在細節上和現在的馬絆有一些差異。
1. 馬絆了一下,我差點摔倒。
2. 這匹馬十分穩健,很少會出現馬絆的情況。
馬匹、絆倒、絆腳
跌倒、摔倒、跤倒
奔馳、飛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