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絆的意思、馬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絆的解釋

(1).亦作“ 馬靽 ”。系馬的繩子。《北史·宋弁傳》:“軍人有盜馬靽者,斬而徇,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乙·馬将軍田俊》:“方解衣将寝,忽一鬼朱髮青軀,高七八尺,自外入,解其馬絆。”

(2).指蛟。 宋 陸佃 《埤雅》卷一:“蛟,龍屬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亦蛟能交首尾束物焉,故謂之蛟也,俗呼馬絆。”

(3).傳說中的馬蟥精。 元 鄭元祐 《遂昌山樵雜錄》:“問馬絆何物,搖手不敢對。三更後至前驛,驛吏出迎,錯愕曰:‘是何大膽敢越馬絆來乎?’ 士啟 問馬絆,驛吏乃言:‘此馬黃精也,遇之者輒為其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名詞,指用來約束馬匹行動的繩索或皮革用具,通常系于馬腿或馬頸處以防止其自由活動。這一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被解釋為“拴馬的繩子”,屬于傳統畜牧工具的一種。

從功能上看,馬絆在古代軍事和農業中均有廣泛應用。例如《水浒傳》等古典文獻中提到,騎兵常使用馬絆固定戰馬,避免夜間行軍時馬匹走失。在民俗文化中,北方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至今保留用皮質馬絆管理馬群的傳統,其形制多為兩股交叉的皮帶,兼具實用性與工藝性。

語言學角度上,“馬絆”也延伸出“阻礙”的隱喻義。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中曾以“人生路上多馬絆”比喻行事受阻,體現了詞彙在口語中的靈活演變。

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
  2. 《水浒傳》人民文學出版社
  3. 《中國畜牧工具史》農業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馬絆”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1.系馬的繩子

指用于拴住或固定馬匹的繩索。該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

2.指蛟(傳說中的龍屬生物)

宋代陸佃《埤雅》中描述蛟的形态,并提到“馬絆”是蛟的俗稱,因其能纏繞束縛他物而得名。

3.傳說中的馬蟥精

元代文獻《遂昌山樵雜錄》記載,民間認為“馬絆”是一種名為“馬黃精”的精怪,會襲擊人類。



“馬絆”既有具象含義(拴馬繩),也有神話色彩(蛟、精怪)。其具體意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前兩種解釋更具普遍性,第三種多出現于志怪傳說中。

别人正在浏覽...

拜表逞威螭鬽魍魉充美窗簾春雨如油丹墳丹襟打鋪大仰爬腳子冬溫夏凊反轉來分率腹腸高壘深溝歌訣豪亂赫赫炎炎黑金華胥灰窯回匝賤表僵滞結軨驚喜交加京邑紀羣交九囿舉火空負恐懾量入計出遼曼裡表流感美金蒙松雨棉花胎民能辇運棚棧剽剠皮鞘撲取啓蕃渠眉裙襵日夜兼程喪門守錢奴宿齒田人跳大花通方拓展脫字晩點晩果香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