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屍骨的意思、屍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屍骨的解釋

(1) [skeleton of a corpse] 屍體腐爛後留下的骨架

丈夫屍骨未寒,我不能再嫁

(2) ,又稱“屍骸”

詳細解釋

同“ 屍骨 ”。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 憑 合葬。”


死者的遺骨。 蕭三 《蔣軍士兵歌》:“活時穿不暖,吃不飽,死了屍骨滿地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屍骨”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人或動物死亡後,屍體腐爛所遺留的骨架。例如“屍骨未寒”形容人剛去世不久,常見于描述逝者遺骸的狀态。

  2. 詞語構成與詞性

    • 結構為并列式(“屍”+“骨”),屬名詞。
    • 在成語中可引申為事物的殘存部分,如“屍骨無存”比喻徹底消失。
  3. 文獻與例句

    • 晉代幹寶《搜神記》記載:“願以屍骨賜憑合葬”,強調遺骸的歸屬。
    • 現代用法如“屍骨滿地抛”,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反映對逝者的不尊重。
  4. 近義詞與翻譯

    • 近義詞:屍骸、遺骨。
    • 英文翻譯:skeleton(特指骨骼)或remains(泛指遺體)。
  5. 文化與社會意義
    該詞常與倫理、情感關聯,如“屍骨未寒”隱含對逝者的哀悼,或對生者行為的道德評判。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屍骨:詞義和拆分

屍骨(shī gǔ)是指人或動物的死屍的骨骼,主要指已經腐朽或幹癟的遺骸。屍骨一詞由“屍”和“骨”兩個字組成。

“屍”是指人或動物的屍體,在漢字中作“屍”也有相同的意思。它的基本意思是指已經死亡的身體。 “屍”的拆分部首是“屍”,它在漢字中的書寫形式類似于一個平躺的人體。

“骨”是指骨骼,代表具有支撐和保護作用的硬組織。它的拆分部首是“骨”,它在漢字中的書寫形式類似于一個人的骨髓。

屍骨的來源和繁體寫法

屍骨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左傳》。在古代,人們對屍骨的存在和處理非常重視,通常會進行合適的葬禮和埋葬方式。

屍骨的繁體寫法是 “屍骨”。相對于簡體字的結構簡化,繁體字的結構相對繁複,有更多的筆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結構和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漢字中的“屍”字形狀和現代漢字中的有所差異。在古代,它更像一個躺在地上的人的形狀,較少像現代漢字中的兩個豎行。

“骨”字在古代漢字中看起來與現代漢字中的形态相似,都有骨頭的外形。

例句

1. 他在荒野中發現了一具名叫阿金的野獸的屍骨。

2. 這片土地上鎮上曾經發生了一場大戰,現在還能找到許多屍骨的遺迹。

組詞

1. 屍體(shī tǐ):死去的人或動物的身體。

2. 骨架(gǔ jià):生物身體内部用以支撐和保護的骨骼結構。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骸骨、屍骨皆有相似的含義。

反義詞:生骨、新鮮屍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