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蒿萊的意思、蒿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蒿萊的解釋

(1).野草;雜草。《韓詩外傳》卷一:“ 原憲 居 魯 ,環堵之室,茨以蒿萊。”《後漢書·獨行傳·向栩》:“﹝ 向栩 ﹞及到官,略不視文書,舍中生蒿萊。” 唐 杜甫 《夏日歎》詩:“萬人尚流冗,舉目惟蒿萊。” 魯迅 《集外集·<無題>詩》:“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2).草野。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三一:“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 唐 岑參 《送杜佐下第歸陸渾别業》詩:“還須及秋賦,莫即隱蒿萊。” 黃侃 《效庾子山<詠懷>》:“我本蒿萊人,焉能知治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蒿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蒿”與“萊”兩種植物名稱組合而成。從詞義解析來看,“蒿”指菊科蒿屬草本植物,多生于荒野,如艾蒿、青蒿等;而“萊”在古代指藜草或田間雜草,如《詩經》中“北山有萊”即描述其野生特性。兩者連用,本義泛指叢生的野草或荒蕪的雜草,常見于描述未經開墾的郊野景象,如《後漢書》中“田疇多荒,蒿萊滿徑”。

在引申層面,蒿萊常被賦予衰敗、貧瘠的象征意義。例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該詞可隱喻民生凋敝或環境荒涼,如杜甫詩句“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便以蒿萊襯托戰亂後的破敗景象。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既保留原始植物指代功能,又承載着曆史沉澱的滄桑感。

權威文獻中,《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野草;雜草”,并收錄《聊齋志異》用例:“第見荊棘蔽天,蒿萊塞路”。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在唐宋詩詞中高頻出現,常與“蓬藿”“荊棘”構成意象群,反映古代文人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觀照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蒿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āo lái,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野草、雜草
    指自然生長的草本植物,多用于描述荒蕪、未開墾的環境。例如:

    • 《韓詩外傳》提到“茨以蒿萊”,意為用雜草覆蓋屋頂。
    • 杜甫《夏日歎》中“舉目惟蒿萊”,描繪了戰亂後遍地荒草的景象。
  2. 草野、鄉野
    引申為民間或遠離繁華的鄉野之地,常含質樸或荒涼之意。如:

    • 阮籍《詠懷》中“賢者處蒿萊”,表達隱士居于鄉野的境況。
    • 魯迅詩句“萬家墨面沒蒿萊”,隱喻百姓在亂世中的苦難。

二、文化背景與用法


三、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韓詩外傳》《後漢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示白晶晶邦鄉暴殒輕生八品邊幹逼強比屋連甍塵編襯絨除陌刺訪從佐調心弟道蹲笆籬子二月抗争翻陷夫遂改天換地高衣光勳古北口橫事谹誼闳意妙指會面獲得性免疫節流借聽經院禁圍門捐階娟娟劇場俊宕坑煞魁綱遼塞買憔悴馬尿懋德彌裡挐攫凝曠逆焰配鹽幽菽烞熚前好千歲請錢沙包肚山陿聖恩沈烈詩源守名雙邊貿易通通未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