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殺。《漢書·淮南王劉安傳》:“後、太子諸所與謀皆收夷。” 顔師古 注:“夷,謂誅滅之。”
“收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收夷”指捕殺或誅滅,屬于聯合結構的動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中。例如《漢書·淮南王劉安傳》記載:“後、太子諸所與謀皆收夷”,顔師古注釋“夷”為“誅滅”。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事件或刑罰,例如漢代史書中的謀反案件處置。明代黎民表的詩句“檻車薰沐收夷吾”也借用了此詞,體現其文學化表達。
現代漢語中“收夷”已不常用,僅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可能遇到。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
收夷是一個古漢字詞,可以拆分為“收”和“夷”兩個部分。
其中,“收”字的部首是“攴”,總共有六畫。它的本義是握住、接收的意思,也可用于其他引申義,如收獲、收容等。
而“夷”字的部首是“大”,總共有十二畫。它的本義是指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呼,後來也泛指外族或者野蠻人。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宗伯·冬農》這一篇。在這篇文章中,夷人被認為是與中原文化有所異同的外來民族,所以“收夷”就是指收納并融合夷人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收夷”的寫法并未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以“收夷”為例,它在古代的寫法為“收夷夭乂”,這種寫法在較早的時代常被使用。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人們希望我們能夠收夷各民族、各文化的優點,共同促進社會進步。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以收夷各個地區的發展差距。
組詞:
降夷、伐夷、收夷者、夷狄、夷服、夷狄化、除夷、安夷、夷隸
近義詞:收納、招納
反義詞:排斥、驅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