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九州”之一。在 荆山 、 衡山 之间。 汉 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粤 的一部分; 汉 末以后辖境渐小。 东晋 定治 江陵 (现属 湖北 ),为当时及 南朝 长江 中游重镇。 明 清 置府,后废。《书·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2). 唐 韩朝宗 曾任 荆州 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 韩荆州 。见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明 章懋 《与张都运吉》书:“愿识荆州,为日久矣!”参见“ 识荆 ”。
荆州(jīng zhōu)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荆州是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九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长江中游流域。《尚书·禹贡》载:“荆及衡阳惟荆州”,其范围涵盖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部分地区,以荆山(今湖北南漳)为地理标志。这一概念奠定了荆州作为中原文化南扩枢纽的地位。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自汉代至民国,“荆州”长期作为一级行政区名称存在:
来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读史方舆纪要》
荆州因《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成为重要文化意象:
此类典故强化了荆州在汉语中的象征意义,常见于成语、戏曲及民俗话语。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三国志》裴松之注
今“荆州市”为湖北省地级市,辖荆州区、沙市区等,存有荆州古城墙、关帝庙等遗址,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荆州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概念,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阐述:
名称起源
荆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的“荆及衡阳惟荆州”,为上古九州之一。其名源于荆山(今湖北西部),因楚国曾在此建国,故“荆”与“楚”常通用。
地理范围变迁
军事与经济价值
荆州自古为“长江天险”门户,控扼三峡与九江河谷,既是粮食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又是军事要塞。三国时期“得荆州者得天下”即凸显其战略地位。
文化符号
今荆州市为国务院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5万年文化史、500年建都史,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于一体,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注:关于古代“荆州”与今荆州市的行政范围差异,的简要说明。
册书常杨抄内朝奏夕召齿宿崇班重返聪明过人待兔守株弹论大昭点手划脚雕钻迭兴藩邦芳芷分藩伏波黼帏该摄膏粱纨袴宫馆弓挂天山观音土慧云见端检守剧暑抠心挖肚婪官肋窝量才器使梨栗儿狸猫换太子绫绮琉璃灯门生故旧鸣鸠轻走讫讫取虑屈曲忍殿韧性散樗伤锦恃屺十雨五风孀妻叔度遂怀讨功天仗突冒外治望悬碨柍无辨吴生体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