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霞帔的意思、霞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霞帔的解釋

[cape] 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披肩

大嫂子還要帶鳳冠穿霞帔呢。——《紅樓夢》

詳細解釋

(1).《新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祯》:“﹝ 司馬承禎 ﹞對曰:‘國猶身也,故遊心於淡,合氣於漠,與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治。’帝嗟味曰:‘ 廣成 之言也!’錫寶琴、霞紋帔,還之。”後遂以“霞帔”稱道士服。 唐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送趙常盈煉師與中貴人同拜嶽及天台投龍畢卻赴京師》:“銀璫謁者引霓旌,霞帔仙官到 赤城 。”《雲笈七籤》卷二五:“并頭戴寶冠,身披霞帔,手執玉簡。” 明 唐寅 《嗅花觀音》詩:“辦取星冠與霞帔, 天臺 明月禮仙真。”

(2).以雲霞為服。帔,帔肩。 唐 孫逖 《賀鑄天尊表》:“金姿玉色,不假琢磨;霞帔霓裳,非因藻繪。” 前蜀 韋莊 《信州西仙人城下月岩山》詩:“ 常娥 曳霞帔,引我同攀躋。” 清 趙翼 《虎秋千歌》:“得非此乃臙脂虎,黑章黃質文斒斕,欲學雲裾霞帔仙乎仙。”

(3).喻指輕柔豔麗的舞衣。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案前舞者顔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

(4). 宋 代以後命婦的禮服。《宋史·外戚傳一·劉文裕》:“封其母 清河郡太夫人 ,賜翠冠霞帔。”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三折:“珠冠兒怎戴者,霞帔兒怎掛者。”《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媽媽見是一個鳳冠霞帔的女眷,吃了一驚不小。” 丁玲 《母親》一:“不同的隻是 武陵 家裡供的是一個鳳冠霞帔的老太太,而這裡是一個儒服儒巾的少年。”

(5).比喻彩霞。 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 西山 北山 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霞帔是中國古代女性服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義與演變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梳理如下:

一、基本形制與功能

霞帔形似披肩,由兩條彩練繞頸垂于胸前,末端綴有金玉墜子(帔墜),兼具裝飾與固定作用。早期材質多為紗、羅,并繪有紋飾,因色彩絢麗如雲霞而得名。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晉代“帔子”,南北朝時期演變為圍巾狀披帛,唐代成為女性“裙、衫、帔”三件套之一,日常廣泛使用。
  2. 制度化:宋代起被納入命婦禮服體系,成為身份象征,非皇帝恩賜不得穿戴,且按品級劃分紋樣(如一品金繡雲龍紋,九品繡纏枝花紋)。
  3. 定型與衰落:明代詳細規定各品級霞帔形制,清代改為背心式并綴補子,逐漸退出日常服飾範疇。

三、文化象征

四、相關文物

現存明代霞帔多繡禽鳥補子,清代則多見雲雁、蟒紋,搭配镂空雙魚紋金帔墜等飾品,體現工藝與禮制的結合。

(注:部分細節可參考、3、5、9等來源獲取更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霞帔》的意思

《霞帔》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婦女頭上的頭巾。

拆分部首和筆畫

《霞》的部首是雨,筆畫數為9;《帔》的部首是巾,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霞帔》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文學作品中,例如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浣溪沙·淡蕩春宵》中就有“霞帔雲珠羽衣薄”一句。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霞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古籍資料記載,《霞帔》的古時候寫法為:《霞》的舊字形為“彡”加“夏”;《帔》的舊字形為“巾”加“佩”。

例句

1. 女子身穿紅色的霞帔,配以白衣,非常美麗動人。

2. 她頭上戴着一塊金邊霞帔,看起來非常高貴。

組詞

1. 組詞:霞光、霞彩、霞蔚。

近義詞

1. 近義詞:帕子、巾帼。

反義詞

1. 反義詞:冠冕、面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