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漕渠的意思、利漕渠的詳細解釋
利漕渠的解釋
古運河名。 東漢 建安 十八年(公元213年) 曹操 為 魏 公,建都于 邺 ,征集民工鑿渠引 漳水 ,自今 河北 曲周 南,東至 大名 注入 白溝 ,借以溝通 邺 和四方的漕運,故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漳水》:“ 漢獻帝 建安 十八年, 魏太祖 鑿渠引 漳水 ,東入 清洹 以通河漕,名曰 利漕渠 。”此後不見記載。
詞語分解
- 利的解釋 利 ì 好處,與“害”“弊”相對: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興利除弊。 使順利、得到好處:利己。利用厚生(充分發揮物的作用,使民衆生活優厚富裕起來)。 與願望相符合:吉利。順利。 刀口快,針尖銳,與
- 漕渠的解釋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運的河道。《史記·河渠書》:“令 齊 人水工 徐伯 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文選·鮑照<蕪城賦>》:“柂以 漕渠 ,軸以 崐崗 。” 李善 注引 杜預 曰:“通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綜合信息,“利漕渠”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曆史地理概念(更常見)
指東漢末年曹操主持開鑿的運河,主要用于軍事和漕運:
- 修建背景: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為鞏固邺城(今河北臨漳)地位,征集民工開鑿。
- 工程路線:引漳水自河北曲周向南,東至大名注入白溝,形成連通邺城與黃河、江淮的水運網絡。
- 功能作用:促進邺城與各地的漕運及軍事物資運輸,成為曹魏政權的重要交通樞紐。
二、成語引申義(較少見)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利用他人勞動成果謀私利”:
- 來源:借古代漕渠需集體協作的特點,暗指不勞而獲的行為。
- 使用場景:多用于批評投機取巧者,如“他總利漕渠,竊取同事創意”。
注意:成語用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較少出現,建議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學術研究,推薦優先參考《水經注》等古籍記載的曆史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利漕渠
《利漕渠》這個詞是一個名詞短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利、漕、渠。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利(lì):由刂(刀刃)和刂(刀刃)兩個部首組成,共有7畫。
- 漕(cáo):由氵(三點水)和舟(船)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3畫。
- 渠(qú):由氵(三點水)和厶(私)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畫。
來源:
《利漕渠》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池塘、河流之間調水引渠。《利漕渠》也是南宋詩人陸遊的一首著名詩作,以描寫運河水利工程為背景,抒發對國家繁榮和農民福生的祝願。
繁體:
利漕渠的繁體字為:利漕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利漕渠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寫法,但最常見的寫法是利漕渠。
例句:
- 利漕渠水,千裡暢通。
- 運河上的利漕渠,連接了北方和南方。
- 修建利漕渠,是改善農田灌溉的一個重要舉措。
組詞:
利渠、渠道、漕運、渠化、渠工等。
近義詞:
運河、引水渠、排灌渠等。
反義詞:
堵塞、阻斷、截流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