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詩人 李夢陽 、 何景明 、 王世貞 、 李攀龍 的并稱。《明史·文苑傳二·李夢陽》:“迨 嘉靖 朝, 李攀龍 、 王世貞 出,復奉以為宗。天下推 李 何 王 李 為四大家,無不争效其體。”
“李何王李”是明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并稱,指四位倡導複古文風的詩人:李夢陽、何景明、王世貞、李攀龍。以下為詳細解釋:
四人被合稱為“四大家”,《明史·文苑傳》記載其影響:“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争效其體”。他們主導的複古思潮對明代中後期文學發展有深遠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作品或文學主張,可參考《明史》或明代文學研究資料。
《李何王李》指的是一種四個字的成語,意為“沒有什麼區别,都一樣”。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事物沒有明顯的差别或者人們在某種情況下都是相同的。
《李何王李》的四個字分别由以下部首組成:
· 李:木(mù)
· 何:人(rén)
· 王:玉(yù)
· 李:木(mù)
其中,部首指的是漢字中的構造部分,用來幫助尋找字的讀音和意義。
根據四個字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從字的構造上大緻了解到每個字的基本意義。
《李何王李》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諺語或俗語,現在在口語中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李何王李」,看起來和簡體字一樣,隻是字的形狀稍微有些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不同。例如,《李何王李》這個成語在古代可能會以篆書或隸書的形式進行書寫。
篆書是古代中國最早的字體之一,它的字形筆畫比較古樸,線條有着濃郁的質感。而隸書則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它相對簡化了篆書的筆畫,更加方便書寫。
這裡給出一個例句,來幫助理解《李何王李》這個成語的用法:
他們兩個人的身高、體重都差不多,真的是《李何王李》了。
組詞:李白(唐代著名詩人)、何必(表示事情并不必要)、王者(指的是君主或者統治者)。
近義詞:一模一樣、如出一轍、無異。
反義詞:有别、不同、不相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