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遯逸”。1.避世隱居。《楚辭·遠遊》:“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風俗,獨隱存也。”《晉書·李重傳》:“外無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節。”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眇遯逸於人羣,長寄心於雲霓。” 宋 蘇舜欽 《投匦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見聞,今陛下垂詔而雜舉之,是欲使之自見聞也。”
(2).退走;逃走。《梁書·侯景傳》:“賊黨大喜,告 景 曰:‘西師懼吾之強,必欲遁逸,不擊,将失之。’” 宋 葉適 《故吏部侍郎劉公墓志銘》:“自兵起,鹽商不敢行,傳言虜且犯 通 泰 ,而提舉官相繼遯逸,鹽利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為報。”亦指消失。 何其芳 《黃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陰,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長夜的爐火邊,我緊閉着門而它們仍然遁逸了。”
(3).散失;遺漏。 宋 葉適 《<巽岩集>序》:“凡實録、正史、官文書,無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録、野記,旁互參審,毫髮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隨卷較然。”
(4).放縱;不可約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於野心矣。”
“遁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義項:
避世隱居
指遠離世俗、獨自隱居的生活方式。
例:《楚辭·遠遊》中“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羣而遁逸”,王逸注“遁去風俗,獨隱存也”。
文獻佐證:《晉書·李重傳》提到“内全遁逸之節”,南朝謝靈運《山居賦》亦有相似表述。
退走;逃走
多用于描述戰争或沖突中的撤退行為。
例:《梁書·侯景傳》記載“西師懼吾之強,必欲遁逸,不擊,将失之”。清代文獻《十洲春語》中亦有用例。
散失;遺漏
指文獻或事物的缺失、遺漏。
例:宋代葉適在《巽岩集序》中提到“毫髮不使遁逸”,強調對史料的嚴謹整理。
放縱;不可約束
形容行為不受拘束,含貶義。
說明:此義項在和中均有提及,但具體文獻用例較少,可能為引申義。
如需更詳細文獻考證,可參考《漢典》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遁逸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逃避現實、遠離繁雜的生活,尋求甯靜和自由的狀态。
遁這個字由辶部和屯部組成,總共包含了9個筆畫。
逸這個字由辶部和兔部組成,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遁逸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莊子》這本古代哲學文集,意思是鳳凰遁逸于深山。
繁體形式是「遁逸」,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遁逸這個詞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寫出來。
1.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們常常渴望遁逸到大自然中。
2. 遁逸的生活讓他擺脫了壓力和焦慮。
3. 這個小村莊是我遁逸世俗的最佳去處。
組詞:遁入、遁藏、遁形。
近義詞:逃遁、躲避、遠離。
反義詞:追求、投身、融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