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aking of Insects]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5、6或7日
(1).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3月5,6或7日。此時氣溫上升,土地解凍,春雷始鳴,蟄伏過冬的動物驚起活動,故名。《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 唐 韋應物 《田家》詩:“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宋 蘇轍 《遊景仁東園》詩:“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解放日報》1980.3.7:“農諺說:‘驚蟄麥直’,‘驚蟄,蛇蟲百腳開食’,節氣到了驚蟄,大地回暖,三麥拔節,毛桃爆芽,雜草返青,百蟲蘇醒開食,開始有雷聲和蛙鳴。”
(2).指經過冬眠被春雷驚醒的蟲豸。《文選·左思<魏都賦>》:“抑若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 李善 注引《呂氏春秋》:“聞春始雷,則蟄蟲動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節氣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合稱“驚蟄”,即春雷驚醒冬眠動物的節氣。
節氣定義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指春雷始鳴,蟄蟲結束冬眠,萬物複蘇。
自然現象
物候标志
古人将驚蟄分為三候:
農事意義
驚蟄是春耕啟動的信號。華北地區諺語“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氣”,強調及時松土保墒的重要性(中國農業博物館資料)。
傳統習俗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其含義與自然現象、農耕文化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驚蟄”由“驚”和“蟄”組成:“驚”指春雷驚醒蟄伏的生物,“蟄”意為動物冬季藏伏土中不食不動的狀态。該節氣在每年公曆3月5-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到來,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古稱“啟蟄”,西漢時為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為“驚蟄”。
英文譯作“Awakening of Insects”,強調昆蟲蘇醒的自然節律,而非字面直譯雷聲的“驚”。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物候變化或地方習俗,可參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及民俗研究資料。
哀莫大于心死矮子觀場敗化傷風長德禅更長康産母春江花月夜爨琴撮記釣鳌竿反哺之私非關敢不承命歌子共禀何李畫一法花賊賈思勰接境驚怛髁身棵子攔稅流水對柳跖南蠻鴃舌齧臂盟弄假婦人徬徨失措偏廢丕運皮重瓊鋪齊烹咠咠丘城齊夏筌蹄繞越人民币埽墓僧單十人馔勢煞帥府霜磬鼠肚鷄腸私拷素不相能踏槐童馬土膏兔走烏飛汪然王職渭濩慰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