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aking of Insects]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5、6或7日
(1).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3月5,6或7日。此時氣溫上升,土地解凍,春雷始鳴,蟄伏過冬的動物驚起活動,故名。《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 唐 韋應物 《田家》詩:“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宋 蘇轍 《遊景仁東園》詩:“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解放日報》1980.3.7:“農諺說:‘驚蟄麥直’,‘驚蟄,蛇蟲百腳開食’,節氣到了驚蟄,大地回暖,三麥拔節,毛桃爆芽,雜草返青,百蟲蘇醒開食,開始有雷聲和蛙鳴。”
(2).指經過冬眠被春雷驚醒的蟲豸。《文選·左思<魏都賦>》:“抑若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 李善 注引《呂氏春秋》:“聞春始雷,則蟄蟲動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其含義與自然現象、農耕文化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驚蟄”由“驚”和“蟄”組成:“驚”指春雷驚醒蟄伏的生物,“蟄”意為動物冬季藏伏土中不食不動的狀态。該節氣在每年公曆3月5-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到來,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古稱“啟蟄”,西漢時為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為“驚蟄”。
英文譯作“Awakening of Insects”,強調昆蟲蘇醒的自然節律,而非字面直譯雷聲的“驚”。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物候變化或地方習俗,可參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及民俗研究資料。
「驚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驚」和「蟄」組成。它的意思是春天來臨時,蟄伏的昆蟲受到刺激而蘇醒。它标志着春天的開始,大地複蘇,萬物開始生長。
「驚」的部首是「心」,表示與情感、精神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蟄」的部首是「虍」,表示與動物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
「驚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傳》中,成為了一個節氣名稱,用來描述春季的一個時段。在繁體字中,「驚蟄」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驚蟄」。
在古代,「驚蟄」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例如,有時候會用「驚蟄」代替「驚蟄」。這種寫法仍然保留在古籍、文獻中。
1. 昨天是驚蟄,春天真的要來了。
2. 驚蟄之後,農民開始忙着準備耕種。
3. 驚蟄的時候,我常常去公園觀察昆蟲的蘇醒。
1. 驚人:非常令人吃驚的。
2. 驚喜:突然而令人高興的事情。
3. 蟄伏:動物冬眠或隱藏起來休息。
近義詞:驚動、驚覺、驚奇。
反義詞:安甯、平和、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