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蟄的意思、驚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蟄的解釋

[the Waking of Insects]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5、6或7日

詳細解釋

(1).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3月5,6或7日。此時氣溫上升,土地解凍,春雷始鳴,蟄伏過冬的動物驚起活動,故名。《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 唐 韋應物 《田家》詩:“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宋 蘇轍 《遊景仁東園》詩:“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解放日報》1980.3.7:“農諺說:‘驚蟄麥直’,‘驚蟄,蛇蟲百腳開食’,節氣到了驚蟄,大地回暖,三麥拔節,毛桃爆芽,雜草返青,百蟲蘇醒開食,開始有雷聲和蛙鳴。”

(2).指經過冬眠被春雷驚醒的蟲豸。《文選·左思<魏都賦>》:“抑若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 李善 注引《呂氏春秋》:“聞春始雷,則蟄蟲動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節氣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義解析

    • 驚:指“驚醒”“震動”,源自春雷驚醒蟄伏生物的自然現象。《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因突然刺激而精神緊張或行動震動”。
    • 蟄:意為“動物冬眠藏伏”,《漢語大詞典》注解為“昆蟲伏藏洞穴過冬”。

      合稱“驚蟄”,即春雷驚醒冬眠動物的節氣。

  2. 節氣定義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指春雷始鳴,蟄蟲結束冬眠,萬物複蘇。


二、節氣特征與物候

  1. 自然現象

    • 春雷始鳴:氣溫回升使暖濕空氣與冷空氣碰撞,引發雷雨。中國氣象局指出,長江流域常于驚蟄前後出現初雷。
    • 蟄蟲蘇醒:土壤溫度升高,蛇、蛙等結束冬眠,昆蟲卵孵化,農業進入防蟲害關鍵期。
  2. 物候标志

    古人将驚蟄分為三候:

    • 一候桃始華:桃花綻放;
    • 二候倉庚鳴:黃鹂鳴叫;
    • 三候鷹化為鸠:猛禽漸少,布谷鳥增多(《逸周書·時訓解》)。

三、文化内涵與民俗

  1. 農事意義

    驚蟄是春耕啟動的信號。華北地區諺語“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氣”,強調及時松土保墒的重要性(中國農業博物館資料)。

  2. 傳統習俗

    • 祭白虎:廣東民間以紙繪白虎,祭祀化解口舌是非,象征驅除災厄。
    • 吃梨:北方食梨寓意“遠離病害”,因氣候幹燥,梨可潤肺降火(《中華民俗大觀》)。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3. 國家圖書館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4. 中國氣象局《節氣氣象科學報告》
  5. 中國科學院《物候觀測規範》
  6.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諺與節氣》
  7.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嶺南歲時記》
  8. 民俗學者齊守成《中華民俗大觀》

網絡擴展解釋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其含義與自然現象、農耕文化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驚蟄”由“驚”和“蟄”組成:“驚”指春雷驚醒蟄伏的生物,“蟄”意為動物冬季藏伏土中不食不動的狀态。該節氣在每年公曆3月5-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到來,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古稱“啟蟄”,西漢時為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為“驚蟄”。

二、氣候與物候特征

  1. 自然現象:氣溫回升、春雷始鳴、雨水增多,大地回暖促使冬眠昆蟲蘇醒。
  2. 科學解釋:古人誤認為昆蟲被雷聲驚醒,實際是因溫度變化打破蟄伏狀态。
  3. 三候描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鸠。

三、文化與農事意義

  1. 農耕标志:驚蟄後進入春耕繁忙期,古代農民視其為播種關鍵節點。
  2. 習俗活動:民間有吃梨潤燥、祭白虎化是非、驅蟲等習俗。
  3. 文學意象:陶淵明等詩人以“春雷發東隅,草木縱橫舒”描繪其生機。

四、英文翻譯與内涵

英文譯作“Awakening of Insects”,強調昆蟲蘇醒的自然節律,而非字面直譯雷聲的“驚”。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物候變化或地方習俗,可參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及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莫大于心死矮子觀場敗化傷風長德禅更長康産母春江花月夜爨琴撮記釣鳌竿反哺之私非關敢不承命歌子共禀何李畫一法花賊賈思勰接境驚怛髁身棵子攔稅流水對柳跖南蠻鴃舌齧臂盟弄假婦人徬徨失措偏廢丕運皮重瓊鋪齊烹咠咠丘城齊夏筌蹄繞越人民币埽墓僧單十人馔勢煞帥府霜磬鼠肚鷄腸私拷素不相能踏槐童馬土膏兔走烏飛汪然王職渭濩慰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