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惊蛰的意思、惊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惊蛰的解释

[the Waking of Insects]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

详细解释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其含义与自然现象、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惊蛰”由“惊”和“蛰”组成:“惊”指春雷惊醒蛰伏的生物,“蛰”意为动物冬季藏伏土中不食不动的状态。该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古称“启蛰”,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为“惊蛰”。

二、气候与物候特征

  1. 自然现象:气温回升、春雷始鸣、雨水增多,大地回暖促使冬眠昆虫苏醒。
  2. 科学解释:古人误认为昆虫被雷声惊醒,实际是因温度变化打破蛰伏状态。
  3. 三候描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三、文化与农事意义

  1. 农耕标志:惊蛰后进入春耕繁忙期,古代农民视其为播种关键节点。
  2. 习俗活动:民间有吃梨润燥、祭白虎化是非、驱虫等习俗。
  3. 文学意象:陶渊明等诗人以“春雷发东隅,草木纵横舒”描绘其生机。

四、英文翻译与内涵

英文译作“Awakening of Insects”,强调昆虫苏醒的自然节律,而非字面直译雷声的“惊”。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物候变化或地方习俗,可参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及民俗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惊蛰 - 起源和意思

「惊蛰」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惊」和「蛰」组成。它的意思是春天来临时,蛰伏的昆虫受到刺激而苏醒。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大地复苏,万物开始生长。

拆分部首和笔画

「惊」的部首是「心」,表示与情感、精神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蛰」的部首是「虍」,表示与动物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来源和繁体写法

「惊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传》中,成为了一个节气名称,用来描述春季的一个时段。在繁体字中,「惊蛰」的写法保持不变,依然是「惊蛰」。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惊蛰」的写法存在一些变化。例如,有时候会用「驚蟄」代替「惊蛰」。这种写法仍然保留在古籍、文献中。

例句

1. 昨天是惊蛰,春天真的要来了。

2. 惊蛰之后,农民开始忙着准备耕种。

3. 惊蛰的时候,我常常去公园观察昆虫的苏醒。

组词

1. 惊人:非常令人吃惊的。

2. 惊喜:突然而令人高兴的事情。

3. 蛰伏:动物冬眠或隐藏起来休息。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惊动、惊觉、惊奇。

反义词:安宁、平和、寂静。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