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aking of Insects]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其含义与自然现象、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惊蛰”由“惊”和“蛰”组成:“惊”指春雷惊醒蛰伏的生物,“蛰”意为动物冬季藏伏土中不食不动的状态。该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古称“启蛰”,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为“惊蛰”。
英文译作“Awakening of Insects”,强调昆虫苏醒的自然节律,而非字面直译雷声的“惊”。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物候变化或地方习俗,可参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及民俗研究资料。
「惊蛰」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惊」和「蛰」组成。它的意思是春天来临时,蛰伏的昆虫受到刺激而苏醒。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大地复苏,万物开始生长。
「惊」的部首是「心」,表示与情感、精神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蛰」的部首是「虍」,表示与动物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惊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传》中,成为了一个节气名称,用来描述春季的一个时段。在繁体字中,「惊蛰」的写法保持不变,依然是「惊蛰」。
在古代,「惊蛰」的写法存在一些变化。例如,有时候会用「驚蟄」代替「惊蛰」。这种写法仍然保留在古籍、文献中。
1. 昨天是惊蛰,春天真的要来了。
2. 惊蛰之后,农民开始忙着准备耕种。
3. 惊蛰的时候,我常常去公园观察昆虫的苏醒。
1. 惊人:非常令人吃惊的。
2. 惊喜:突然而令人高兴的事情。
3. 蛰伏:动物冬眠或隐藏起来休息。
近义词:惊动、惊觉、惊奇。
反义词:安宁、平和、寂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