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同受節度。《漢書·西域傳上·大月氏國》:“ 大夏 本無大君長,城邑往往置小長,民弱畏戰,故 月氏 徙來,皆臣畜之,共禀 漢 使者。” 顔師古 注:“同受節度也。”一說,共,同“ 供 ”;禀為廪給之義,故“共禀”謂供給糧食。參閱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漢書二一·共禀》。
“共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存在兩種學術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學術分歧
2.供給糧食
清代學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共”通“供”,“禀”指廪給(糧食物資),因此“共禀”可理解為向漢朝使者提供物資補給。
三、構成分析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漢代史書,用于描述西域諸國與漢朝的附屬關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漢書》中側重政治從屬,而王鳴盛的解讀更偏向經濟支持。
若需查閱具體文獻或對比更多注解,可參考《漢書》原文及《十七史商榷》的考據内容。
共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共”和“禀”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共(共字底);禀(示字邊)。
共的筆畫數:6畫;禀的筆畫數:8畫。
共禀這個詞源于《史記·匈奴列傳》中的一個典故,描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人的祖先禀賦了共同的品質,從而共同繁衍後代。
共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共禀」。
古時候的共禀的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變化包括筆劃的連貫性、部件的形态等。
1. 他們共禀了勇敢和智慧的品質,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 這個公司員工的共禀素質高,非常適合團隊合作。
共同、共享、禀賦、禀性、禀報。
共同、共有、共享。
互異、各異、個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