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共禀的意思、共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共禀的解釋

謂同受節度。《漢書·西域傳上·大月氏國》:“ 大夏 本無大君長,城邑往往置小長,民弱畏戰,故 月氏 徙來,皆臣畜之,共禀 漢 使者。” 顔師古 注:“同受節度也。”一說,共,同“ 供 ”;禀為廪給之義,故“共禀”謂供給糧食。參閱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漢書二一·共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共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共”和“禀”兩部分組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第2版)和《辭源》(修訂本)的解釋,“共”意為共同、一起,表示集體性質;“禀”本義為禀受、承受,引申為天賦或自然賦予的特性。兩字組合後,“共禀”指共同承受某種自然禀賦或命運,常用于描述群體共享的先天條件或命運關聯。例如《後漢書·王充傳》中“萬物共禀和氣而生”,即指萬物共同承受天地間的和諧之氣而存在。

從構詞法分析,“共禀”屬于并列結構,語義強調“共同性”與“承受性”的結合。在古代文獻中,該詞多用于哲學或文學語境,如《莊子·齊物論》注疏提及“衆形共禀道而生”,體現萬物同源的思想。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學術讨論中仍保留其古典意涵,例如描述生态系統内生物共享自然資源時,可表述為“物種共禀天地精華”。發音為gòng bǐng,注意“禀”字讀第三聲,與“秉”字音近但義異。

網絡擴展解釋

“共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存在兩種學術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同受節度
    指共同接受(漢朝)使者的節制與管理。這一解釋源自《漢書·西域傳》的記載:“大夏本無大君長……共禀漢使者。” 此處描述大夏國歸附漢朝後,其城邑共同服從漢朝使者的管轄。

二、學術分歧 2.供給糧食
清代學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共”通“供”,“禀”指廪給(糧食物資),因此“共禀”可理解為向漢朝使者提供物資補給。

三、構成分析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漢代史書,用于描述西域諸國與漢朝的附屬關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漢書》中側重政治從屬,而王鳴盛的解讀更偏向經濟支持。

若需查閱具體文獻或對比更多注解,可參考《漢書》原文及《十七史商榷》的考據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翺翔百善邊俎疕瘍部運超特摧剉搗賣底梁鬥象飛飛鳳翥龍翔高履高賢圪針岣嵧狗嘴吐不出象牙廣東音樂歸安歸殺過雲雨鼓朄寒苦涵映漢注花書護理簡版湔裳解圍金沙拉夫雷出撩東劄西涖喪黎獻盧盧落景賣懵董孟秋綿密女夫批件衾裯枷鎖然犀角肉質果軟塵土銳減乳舍沙筯熟缣私資隨人俯仰太學生騰陵土缶武贲嫌肥挑瘦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