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農學家。山東益都(今青州)人。曾任太守。研究大量的古代農業文獻和農諺,訪問老農,考察農業生産的情況。寫成《齊民要術》一書,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賈思勰是北魏時期傑出的農學家,其名字中的“勰”(xié)意為“和諧、協調”,與其畢生緻力于農業研究的貢獻相呼應。以下是對這一曆史人物的詳細解釋:
賈思勰(約5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或壽光)人。曾任高陽郡太守(今山東臨淄西北),任職期間深入考察黃河流域農業生産,走訪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他注重實踐,通過“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的方法研究農業。
這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系統的綜合性農書,成書于533—544年間。全書共10卷92篇,涵蓋:
賈思勰被尊為“農聖”,《齊民要術》則被視為确立中國農業大國地位的“第一農書”。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現代農業仍有借鑒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著作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5、7等權威來源。
賈思勰(jiǎ sī xié)是一個中文名字,它由“賈”、“思”、“勰”三個漢字組成。
“賈”的部首是貝(貝貪)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7;
“思”的部首是心(心志)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9;
“勰”的部首是力(力量)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賈思勰”是一個姓氏和名字的組合,在中國人名中比較常見。其中,“賈”是一個姓氏,而“思勰”則是一個名字。
在繁體字中,“賈”依然保持不變;而“思”在繁體中寫作“思”;“勰”在繁體中則寫作“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賈思勰”這個名字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相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對于“賈思勰”這個名字,我們很難提供一個合適的例句,因為它是一個具體的人名,不是一個常見的詞語。人名的使用通常用于稱呼、身份識别等場景,而不適合在一般的句子中使用。
由于“賈思勰”本身是一個名字,而不是一個常用詞彙,所以很難找到與之相關的組詞。
由于“賈思勰”是一個特定的名字,不存在與之确切相關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