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谮庸回的意思、靖谮庸回的詳細解釋
靖谮庸回的解釋
同“ 靖言庸違 ”。《左傳·文公十八年》:“崇飾惡言,靖譖庸回。” 杜預 注:“靖,安也;庸,用也;回,邪也。”《三國志·吳志·陸抗傳》:“靖譖庸回, 唐 書攸戒。” 宋 曾鞏 《韓琦制》:“靖譖庸回,削滅無類。”
詞語分解
- 靖的解釋 靖 ì 平安,安靜:靖冥(幽深閑靜)。靖默。 平定,使秩序安定:綏靖。靖難(刵 )(平定叛亂)。 圖謀,謀議:“實靖夷我邦”。 恭敬:“士處靖,敬老與貴,交不失禮。” 古同“靜”,靜止。 姓。 筆畫
- 庸回的解釋 同“ 庸違 ”。.回,通“ 違 ”。《左傳·文公十八年》:“ 少皥氏 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 窮奇 。” 杜預 注:“庸,用也;回,邪也。” 楊伯峻
專業解析
靖谮庸回(jìng zèn yōng huí)是一個源自上古漢語的成語,最早見于《尚書·堯典》,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其核心含義指安于接受讒言、任用奸邪之人,形容昏聩不明、縱容邪惡的惡劣品行。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義拆解
- 靖
- 本義為“安定”“平息”,此處引申為“安于”“習慣于”。《說文解字》釋為“立容安靜也”,在成語中強調對惡行的默許與縱容。
- 谮
- 指讒言、誣陷之語。《說文解字》注:“谮,愬也”,即背後诽謗、進讒。
- 庸
- 通“用”,意為“任用”。《爾雅·釋诂》雲:“庸,用也”,此處指提拔、重用奸佞。
- 回
- 通“違”,指奸邪、悖逆之徒。《尚書正義》疏:“回,邪也”,引申為行為不端之人。
整體釋義:習慣于聽信讒言,并重用奸邪小人,形容昏庸無道、敗壞綱常的行為。
二、典故出處與經典用例
此成語典出《尚書·堯典》:
“靖谮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
(意為:安于讒言、任用奸邪,散布謠言隱匿罪惡,以此诋毀德行高尚之人。)
此句原為帝舜譴責共工等兇族之語,後成為批判昏君佞臣的經典表述。如宋代蔡沈《書集傳》注:“靖,安也;谮,讒也;庸,用也;回,邪也。言安于讒谮,信用邪人也。”
三、權威典籍與學術引用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安于讒言,任用奸邪”,并引《尚書》原文佐證。
- 王力《古漢語字典》
在“回”字條目下注明其通假義:“回,通‘違’,邪僻”,并舉“靖谮庸回”為例。
-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孔穎達疏解此句為:“安于讒谮之言,受用回邪之人”,明确其道德批判指向。
四、現代用法與延伸意義
在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多用于:
- 曆史評述:批判封建統治者昏聩失政(如《資治通鑒》中借以評價昏君)。
- 文學修辭:在嚴肅文學中形容權謀鬥争中的道德淪喪(如章太炎《訄書》)。
- 警示意義:引申為組織管理中偏信讒言、用人失察的教訓。
參考文獻
- 《尚書·堯典》,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 蔡沈《書集傳》,中國書店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1卷。
-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 孔穎達《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靖谮庸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ìng zèn yōng huí,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 釋義:指語言巧飾而行為乖違,即表面言辭動聽,實際行動卻違背正道,類似于“口是心非”或“言行不一”。
- 拆解字義:
- 靖:安于、慣于(多含貶義);
- 谮:誣陷、中傷;
- 庸:任用;
- 回:奸邪、奸佞。
組合後意為“安于讒言,任用奸邪”。
2. 出處與典故
- 最早來源:《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崇飾惡言,靖谮庸回。”杜預注解稱:“靖,安也;庸,用也;回,邪也。”。
- 曆史用例:宋代曾鞏在《韓琦制》中引用:“靖谮庸回,削滅無類。”進一步強化其貶義語境。
3.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并列式成語,四字結構(ABCD型),常用于書面語。
- 感情色彩:貶義,多用于批判昏聩的領導者或虛僞之人。
- 近義詞:靖言庸違、口是行非、言行相詭。
4. 擴展知識
- 與“靖言庸違”的關系:兩者同源,均出自《左傳》,可互換使用,但“靖谮庸回”更強調“聽信讒言”的主動性。
該成語通過批判虛僞與奸邪,反映了古代對“言行一緻”的道德要求。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邊馬賓僚搏鬥簸羅回不改其樂不屠何草船讒謗春陵地下采礦東洋大海端端正正方當反紐告乏鬼炊雇農寒歲和誘喚應火伏漸不可長嘉年華節中唧唧迥立雞皮栗子據掌扣齒良宵美景練行立義銮旂湎湎姆姆嗯嗯呃呃暖水袋譬方譜列牆進輕裘緩辔窮瘠三麾掃晴婦擅夕私休司原踏槐貪多務得謄正屯亨脫放枉辔澫澫顯得相濡沫鮮媚先手下下細細西漢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