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黃、黑)中減去黃、黑二色,即成三麾。《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陳三鼓三兵。” 楊士勳 疏:“五麾者, 麋信 雲,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處也……諸侯三者,則雲降殺以兩,去黑黃二色。”
“三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禮儀制度中的旌旗規制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指諸侯的旌旗,由天子所用的五色旌旗(青、赤、白、黃、黑)中減去黃、黑二色後形成,僅保留青、赤、白三色。這一規制體現了古代等級制度中天子與諸侯的差異。
出自《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
“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陳三鼓三兵。”
楊士勳注疏進一步說明:“五麾者,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處……諸侯三者,降殺以兩,去黑黃二色。”
多見于古代文獻對禮儀、軍事制度的描述,如《穀梁傳》記載的日食救日儀式中,諸侯需陳設三麾。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古文解讀。
三麾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具有獨特的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由“三”和“麾”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代表着數量和帶頭。三麾的字形結構簡單明了,組詞、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三麾”的第一個字是“三”,在漢字中屬于部首,它代表着數量上的“三”。第二個字是“麾”,它的部首是“麥”,表示了與小麥有關的事物,而麾字則是以“川”字立體為基礎的。
“三”的拼音是“sān”,總共有3畫,讀音為不變調,表示具體的數目。
“麾”的拼音是“huī”,總共有20畫,讀音為不變調,表示帶頭或指揮。
三麾這個詞最初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它在《西漢書·申屠蟠傳》中第一次被提到。原文是:“寡人守大郡,兵精糧足,方三麾之兵不解攻。”這說明三麾是古代用來指代軍隊或士兵的數量詞彙。
在繁體字中,“三麾”保留了與簡體字相同的部首和筆畫,沒有任何變化。
關于三麾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主要有篆書和隸書兩種形式。在篆書中,三麾的字形更加古樸,麾字上面有一個川字頭,下面是八橫,表示指揮的意思。而在隸書中,字形更加規整,整體呈現出穩重和莊重的感覺,也更加方正。
1. 三麾之兵,威風凜凜,氣勢如虹。
2. 管甯雖然隻帶了三麾之衆,卻仍然雄心勃勃地向敵人發起進攻。
組詞:三麾之令、三麾将士、三麾九千、五麾兵團等。
近義詞:三員大将、三捧大纛、三路大軍等。
反義詞:一麾之将、無麾之兵、零麾之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