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俯首察看。 漢 張衡 《西京賦》:“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三國 魏 曹丕 《短歌行》:“仰瞻帷幕,俯察幾筵。”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於是俯察旁羅,登臺升庫。”
(2).下察,垂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伏乞陛下特開睿鑒,俯察愚衷。”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聖祖 仁皇帝 西巡,俯察邇言,採及清望,溫旨褒奬。”
“俯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如下:
字面釋義
指“向低處看”或“俯首察看”,常與“仰觀”對應使用,形成“仰觀俯察”的固定搭配,體現古人觀察事物的全面視角(、)。例如《周易》中“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即通過觀察天象與地理探究規律。
引申義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仔細觀察、深入調查”,強調通過細緻觀察掌握事物本質()。如《文選·張衡·西京賦》中“俯察百隧”,意為自上而下觀察市井百态。
作為謙敬表達,用于請求上級或對方理解自己的陳述。例如公文書信中常用“所陳一切,尚祈俯察”,表達希望對方垂閱并體察的謙恭态度(、)。
“俯察”既可指具體的俯視動作,也可用于抽象表達深入觀察或作為敬辭。其使用需結合語境,常見于古典文獻與正式文書。
《俯察》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向下觀察、仔細察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亻(人)和卄(攸)。亻表示人,卄則是攸的舊字形。它的筆畫數為8畫。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也保留了相同的詞形“俯察”,沒有筆畫或部首上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俯察”并沒有太多的變化。因為它的字形比較簡單,所以在古代的碑文、銘刻、書法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俯察”這個詞的相同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俯察”這個詞的例句:
與“俯察”相關的一些詞語包括:察看、審察、考察、觀察,它們都有着觀察或察看的意義。
與“俯察”意義相反的詞為:睥睨、瞧不起、漠視等。
綜上所述,“俯察”是一個表示仔細觀察或察看的漢字詞彙,拆分為亻和卄兩個部首,8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繁體字形保留了原貌。在句子中的使用可以幫助表達對事物的深入研究和觀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