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臣下感謝君主的奏章。《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後傳》:“後遜位,手書謝表,深陳德薄不足以奉宗廟,充小君之位。”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文書》:“帥、守、監司初到任,并陞除,或有宣賜,皆上四六句謝表。”《淵鑒類函》卷十七引 明 高道素 《上元賦》:“鹹進賀言,兼稱謝表。”
“謝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表達感謝或歉意的正式文書,屬于官方奏章的一種。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謝表是臣子為感謝君主恩典(如升遷、賞賜)而撰寫的奏章,需用四六骈文格式書寫。例如《東觀漢記》記載,鄧皇後遜位時曾手書謝表,自陳德行不足。
延伸用法
在非嚴格語境下,謝表也可用于向尊長、上級等表達謝意或歉意,但主要仍屬官方文書範疇。
字詞解析
曆史演變
宋代趙昇《朝野類要》記載,官員到任或升遷時需呈謝表,明代文獻中仍沿用此制。
現代關聯
如今“謝表”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日常表達感謝更常用“感謝信”等現代形式。需注意古代謝表與現代感謝信的格式、用語差異。
謝表可以指代一種特定的表達方式,通常是以書信或正式文件的形式向他人表達感謝之情。與口頭感謝相比,謝表更加正式,莊重,并包含更多的文字表達。
謝表的拆分部首是讠(言字部),表示與“言語”相關。它的筆畫數為7畫,包含了一豎、一橫、一撇、一捺以及三個斜鈎。
謝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書和禮儀制度。在古代,感謝他人時通常會以書信的形式表達,這些書信被稱為謝表。隨着時間的推移,謝表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稱謂。
謝表的繁體形式是謝表。
在古代,謝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具體而言,它的字形較為繁複,組成部分也略有差異。
1. 我寫了一封謝表,向老師表達對他多年的教誨之情。
2. 收到朋友寄來的謝表,我深感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
謝意、謝絕、謝謝、謝忱等。
感謝、緻謝、感激等。
責怪、抱怨、埋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