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大書法家 顔真卿 向 李太保 借米的信。又稱《與李太保帖》。 宋 陸遊 《寓歎》詩:“臨成《乞米帖》,看入借車詩。” 清 趙翼 《題文信國手劄》:“ 魯公 《乞米帖》,但為舉家艱旅食。”亦省作“ 乞米 ”。 宋 蘇轼 《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之二:“忍饑看書淚如洗,至今 魯公 餘《乞米》。” 明 湯顯祖 《題靜庵僧卷十絕》之十:“拚書《乞米》江南帖,付與拈花黃石函。”
(2).戲稱向人借貸的書牍。 宋 莊綽 《雞肋編》卷上:“先公 元祐 中為尚書郎,時 黃魯直 在館中,每月常以史院所得筆墨來易米報謝,積久尺牘盈軸,目之為乞米帖。”
“乞米帖”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引申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一、本義與曆史背景
顔真卿的書信
該詞最初指唐代書法家顔真卿的《與李太保帖》(即《乞米帖》),寫于永泰元年(765年)。信中描述了他因清廉導緻生活困窘,全家連續數月隻能喝粥,最終無奈向友人李太保借米的境況。信中寫道:“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惠及少米,實濟艱勤。”
書法價值
此帖不僅是曆史文獻,更因顔真卿的書法造詣成為藝術珍品。宋代文人如陸遊、蘇轼曾以詩句提及此帖,稱其為“乞米”,體現其文化影響力。
二、引申含義
借貸書牍的代稱
自宋代起,“乞米帖”被用作向他人借貸書信的戲稱。例如,黃庭堅曾用史院筆墨換米,其往來信函被友人戲稱為“乞米帖”。
貧困的象征
現代漢語中,“乞米帖”可比喻極度貧困的狀态,形容生活艱難到需乞求基本生存物資的地步。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乞米帖”是古代民間借貸形式(如),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且與主流曆史記載不符,可能為後世誤傳或引申。建議以顔真卿書信及相關文人引用為可靠依據。
《乞米帖》是指乞讨米糧的請帖或文書,用于向他人請求糧食援助的書信或帖子。
《乞米帖》中的漢字拆分部首為“米”和“帛”,其中“米”的部首是“米”字,而“帛”的部首是“巾”字。
拆分筆畫的話,“米”字的筆畫數為6畫,“帛”字的筆畫數為6畫。
《乞米帖》一詞源于古代中國,主要是在農耕社會中出現的一種乞讨援助的文書。它在曆史上一直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乞米帖》寫為《乞米帖》。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相對于簡體字而言,筆畫較多,結構較為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乞米帖》中的字為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
1. 他寫了一封《乞米帖》請求村民的幫助。
2. 明天我們要動身,别忘了帶上那封《乞米帖》。
1. 乞求:請求别人給予幫助或賜予所需。
2. 米糧:指米和其他糧食。
3. 帖子:指寫有一定内容的紙張。
近義詞:乞讨、求助、請求
反義詞:施舍、贈與、援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