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元寳的意思、送元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元寳的解釋

舊俗敬神有用豬頭、鮮魚者,送貨人讨彩而曰“送元寳”。 清 顧祿 《清嘉錄·冷肉》:“ 吳穀人 《新年雜詠》小序雲:‘ 杭 俗:歲終祀神,尚豬首,至年外猶足充饌。定買豬頭在冬至前,選皺紋如壽字者,謂之壽字豬頭。屠人肩送至門,曰送元寳來。於是醃透風乾,以備敬神之用。’” 清 王韬 《瀛壖雜志》卷一:“ 滬城 風俗,元旦賀歲……五日例接財神,用鮮魚極活潑者為元寳魚。先一日擔魚呼街巷,有以紅繩扣鬐踵門而來者,謂送元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送元寳”是舊時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用語,主要用于年節或敬神儀式中,具有讨彩頭、祈福的寓意。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釋

指在祭祀或年節時,送貨人(如屠夫、漁販)将豬頭、鮮魚等供品送至主家時,以“送元寳”為吉利話,象征将財富與好運帶給對方。其中“元寳”即“元寶”,借指金銀財寶,此處通過諧音與實物結合,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二、習俗起源與背景

  1. 時間與場景:多見于清代江浙地區,如杭州、上海等地,尤其在冬至至春節期間盛行。主家會提前定制豬頭,挑選帶有壽字紋路的“壽字豬頭”用于祭祀。
  2. 供品象征:
    • 豬頭代表“福壽”,鮮魚(尤其是活魚)則被稱為“元寳魚”,均取吉祥之意;
    • 送貨人通過“送元寳”的吆喝,既完成交易,又為主家增添節慶氛圍。

三、文獻記載

清代顧祿《清嘉錄》、吳穀人《新年雜詠》及王韬《瀛壖雜志》均提及此俗,說明其在江南地區的廣泛流傳。例如上海(滬城)有“初五接財神”的慣例,當日必用鮮活元寳魚供奉。

四、文化意義

該習俗反映了民間對語言諧音祈福的重視,将日常交易行為與信仰儀式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送元寳

《送元寳》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送别元寳。以下是對該成語的解釋、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

《送元寳》意為送别元寳,表示離别時的祝福和送行的儀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送元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送(丿三一):部首為亻,總筆畫為9
元(兒元):部首為兒,總筆畫為4
寳(宀工丨心):部首為宀,總筆畫為10

來源

《送元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有一位名叫元寳的官員,他因忠誠、聰明才智而備受人們敬愛。因此,每當他離開時,人們會舉行盛大的送行儀式,表達對他的敬意和祝福。

繁體

《送元寳》的繁體寫法為「送元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送元寳」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和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1. 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儀式,莊重地送别元寳。
2. 在離别的時刻,我們送上最真摯的祝福:祝願元寳一切順利。

組詞

送行、元寶、寶貝

近義詞

送别、告别、離别

反義詞

相聚、歡迎、迎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