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剽竊的意思、剽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剽竊的解釋

(1) [plagiarize]∶抄襲[别人的思想或言詞];采用[創作出的産品] 而不說出其來源

他的一本學術著作曾被厚顔無恥地剽竊,并以縮寫形式發行

(2) [plunder]∶掠奪

詳細解釋

(1).掠奪。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緣道縱兵士剽竊民家。”《二刻拍案驚奇》卷五:“乃是積年累歲,遇着節令盛時,即便四出剽竊。”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中有 小李 善剽竊,如鬼如蜮滿路隅。”

(2).抄襲竊取。 唐 柳宗元 《辯文子》:“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凡 孟 管 輩數家,皆見剽竊。”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國史館》:“而如 蔡綏遠 毓榮 、 蘇侍郎 拜 幾至萬言,皆剽竊碑版中語也。” 鄧6*6*《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對于那些追求個人私利,互相封鎖,不搞協作,甚至壟斷、剽竊等等不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科學事業的錯誤思想和作風,應該進行批評教育。”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剽竊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剽竊(piāo qiè)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明确法律與道德貶義的詞彙,指未經許可擅自竊取他人智力成果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1. 竊取他人作品

    指将他人的文字、藝術、學術等原創成果,通過複制、改寫或隱匿來源的方式據為己有。這種行為直接侵害了原作者的知識産權與精神權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剽竊即“抄襲竊取(别人的著作)”&#xE4171&#xE418

  2. 與“抄襲”的語義關聯

    在《漢語大詞典》中,“剽竊”與“抄襲”互為近義詞,但“剽竊”更強調主觀惡意性,隱含“掠奪性占有”的意味&#xX1F517; 來源2


二、法律與倫理内涵

  1. 侵犯著作權

    剽竊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尤其涉及對他人署名權、複制權及改編權的侵害。例如,未标明出處直接使用他人論文觀點、盜用設計創意等均屬典型剽竊[&#xE4171][&#xE4172&#xE418]。

  2. 學術與職業倫理失範

    在學術界,剽竊被視為嚴重不端行為,可能導緻論文撤銷、職稱取消等後果;在商業領域,則可能引發法律訴訟與信譽崩塌[&#xE4171]。


三、文化語境中的批判性

剽竊行為被傳統儒家文化斥為“德之賊也”(《論語·陽貨》),因其違背“誠信”與“尊重原創”的價值觀。現代社會中,該詞更成為知識産權保護的核心批判概念[&#xE4172&#xE418]。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語文規範權威工具書。

    詞條鍊接:剽竊釋義

  2. 《漢語大詞典》

    人民教育出版社,收錄古今漢語詞彙的綜合性辭典。

    詞條鍊接:剽竊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剽竊”指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的思想、文字、研究成果或創作成果,并将其冒充為自己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特征
    剽竊的核心是“未經授權使用”和“冒充原創”。例如:複制他人論文段落不标注來源,或将他人的藝術創意稍作修改後宣稱原創。

  2. 常見類型

    • 直接抄襲:逐字複制他人内容且不注明出處。
    • 改寫式剽竊:修改他人語句結構或替換詞彙,但保留原意。
    • 自我剽竊:重複使用自己已發表的作品而未聲明。
    • 觀點剽竊:盜用他人獨特論點或理論框架。
  3. 法律與道德後果
    剽竊可能觸犯著作權法,導緻法律訴訟;在學術界或創作領域會損害信譽,甚至面臨解雇、退學等處罰。

  4. 如何避免

    • 引用他人内容時明确标注來源(作者、出處)。
    • 使用引號标明直接引用的文字。
    • 對間接引用或參考的觀點進行改寫并注明原作者。
  5. 與“合理使用”的區别
    合理使用需符合法律條件(如教育、評論用途),且需标明來源,而剽竊則完全未授權且意圖欺騙。

示例:學生A在論文中照搬維基百科内容未标注,即構成直接抄襲;若僅調整語句順序但未注明,則屬于改寫式剽竊。

别人正在浏覽...

安逸邦門層級乘正抽象思維垂青撺調村歌社鼓彈疽獨創性二連浩特市伐木煩散飛練浮報伏脈狗吠不驚歸福和通嘩楞棒奸矯繼進禁脔婿金盤舉按考閲刻手可疑棱光略誘臨邛酒哢吭谧靜默仙男歡女愛逆谏骈矗皮裡陽秋品紅旗扁銀兩器食染草如今善簿省克生養實逼處此熟味歎惜題紅剃滅推斥完然屋壁誤脫饷馌險野鞋扇郄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