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獻納費。進獻時經由門戶所需的費用。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并腳價錢。”《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進奉門戶者,言進奉所經由門戶,皆有費用,如 漢靈帝 時所謂導行費也。”
“進奉門戶”是一個源自唐代的成語,其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指進獻物品時需繳納的額外費用。唐代官員或地方向朝廷進貢財物時,需向經手的各級部門支付“門戶費”,類似現代“過路費”,屬于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
部分現代釋義擴展為通過送禮讨好上級以謀取利益的行為,但此用法權威典籍中未見直接記載,可能是基于曆史現象的類比引申。
該詞現多用于:
注:核心曆史含義以權威古籍記載為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進奉門戶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為進奉宮門而建造的拱形通道或建築物。它原本是指古代宮殿中供奉神像的門,後來演變為指供奉神明的殿堂。進奉門戶也用來比喻官員通過勾結關系或行賄受賄等手段,進入權力中心。
進奉門戶的拆分部首是辶(辵)部、女部和戶部。它的總筆畫數量為15。
進奉門戶最早出現在《漢書·李陵傳》中,其原文指的是楊廣當時為進奉神明而建造的門。
進奉門戶的繁體字為進奉門戶。
進奉門戶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如進奉門戶、進奉門禁、進奉門關等。
他通過進奉門戶,獲取了高官厚祿。
進門、拜門、院門、門檻等。
進貢門戶、進賢之門。
審查門檻、嚴防死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