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内相的意思、内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内相的解釋

(1). 唐 開元 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專掌内命,參裁朝廷大議,人稱“内相”。《舊唐書·陸贽傳》:“及出居艱阻之中,雖有宰臣,而謀猷參決,多出于 贄 ,故當時目為‘内相’。”後以“内相”為翰林學士的别稱。 宋 梅堯臣 《永叔内翰見訪》詩:“内相能來顧,為郎樂有餘。” 清 趙翼 《汪文端師殁已數月和淚漬墨以詩哭之凡一千字》:“作楫中朝望,和羹内相權。”

(2).指宮中太監。《紅樓夢》第八三回:“門上人進來回説:‘有兩個内相在外,要見二位老爺呢。’……門上的人領了老公進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内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一、翰林學士的别稱(唐代至宋代)

  1. 起源與職能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将“翰林供奉”改為翰林學士,專責起草機密诏令(如任免将相),并參與重大朝政決策。因常在内廷為皇帝出謀劃策,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實權,故被稱為“内相”。
    例:陸贽任翰林學士時,德宗常采納其建議,時人視其為“内相”。

  2. 曆史演變
    宋代延續此稱呼,翰林學士仍稱“内相”或“内翰”,職能類似唐代,但地位逐漸被内閣取代。


二、宮中太監的别稱

明清時期,“内相”也代指宦官或太監,因其在宮廷内部掌握一定權力。
例:《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中,賈府稱來訪的太監為“内相”。


其他釋義(需注意語境)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唐代至清代的官制相關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内相

内相,是一個由“内”和“相”兩個字組成的詞彙。

部首和筆畫

“内”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4。

“相”字的部首是“目”,筆畫數為9。

來源

“内相”一詞最早出現在《幹壽圖經》中,意為位于朝廷内部負責國家政務的官員。

繁體

“内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內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時将“内相”寫作“内相”。

例句

1. 老王是國家的内相,負責處理各項國家事務。

2. 這位内相非常聰明,深受皇上的信任。

組詞

内閣、相國、内政、内務

近義詞

宰相、首輔、大臣

反義詞

外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