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miable]∶[性情或态度] 謙遜和藹
平易近人
(2) [(of a piece of writing) plain]∶[文章]淺近易懂
(3) [******]∶妥當簡易
其理平易
(4) [plain]∶平坦寬廣
地勢平易
(1).猶平治,平整。《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圬人以時塓館宮室。” 杜預 注:“易,治也。” 漢 趙晔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平易相土,觀地分州。”《新唐書·張茂昭傳》:“平易道路,以待西軍。”
(2).平坦寬廣。《管子·形勢解》:“地險穢不平易,則山不得見。”《明史·餘子俊傳》:“三邊惟 延慶 地平易,利馳突。” 清 魏源 《華山》詩之一:“一石一草木,尚壓千萬峰。豈肯放平易,招引人世蹤。”
(3).性情溫和甯靜;謙遜和藹。《莊子·刻意》:“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老殘遊記》第十八回:“性情又極其平易,從不肯輕慢人的。” 周立波 《張滿貞》:“現在,在人們的眼裡,除了可尊敬,她還顯得平易可親,好象就是大家中間的一個了。”
(4).平和簡易。《管子·霸言》:“其立之也以整齊,其理之也以平易。”《後漢書·崔駰傳》:“濟茲兆庶,出於平易之路。” 宋 蘇轼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夫以忠恕為心,而以平易為政,則上易知而下易達。”
(5).淺近易懂。《朱子語類》卷七十:“卦辭有平易底,有難曉底。”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其言平易明切,亦未有所謂奇怪。”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二)》:“外國的平易地講述學術文藝的書,往往夾雜些閑話或笑談,使文章增添活氣。”
“平易”是一個多義形容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平”指平坦、平穩,“易”指容易、簡單,組合後表示簡單易懂、不複雜的特性,常用于形容語言、性格或地形。
形容性格或态度
指謙遜和藹、溫和甯靜,如“平易近人”。
例:《莊子·刻意》提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強調性情平和恬淡。
形容文章或語言
表示淺近通俗、易于理解,如“先生之言,平易易知”。
描述地形特征
指平坦寬廣,如《管子·形勢解》中“地險穢不平易,則山不得見”。
古代文學中的特殊用法
在文言文中,平易被視為一種修辭手法,強調簡潔易懂的表達。例如魯迅在《狂人日記》中通過平易的語言增強作品感染力。
“平易”既可描述人的謙和性格,也可指文章的通俗性、地形的平坦性,甚至作為古代文學創作的理念。其核心在于“簡單自然,易于接受”。
平易是一個形容詞,意為簡單、容易理解。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幹”部,右邊是“并”部。在漢字筆畫中,它的總筆畫數為7。
平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平易以易的繁體字“易”作為其主要部分,而前面的“平”則表示平和、和諧的含義。
在過去,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在古代的楷書中,平易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書寫方式逐漸統一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平易這個詞的例句:
1. 這本教科書的内容非常平易,適合初學者閱讀。
2. 他的語言很平易,讓人容易理解。
3.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平易,隻需簡單的推理就能得出。
組詞:平易地、平易近人、平易近鄉村
近義詞:簡單、易懂、容易
反義詞:複雜、難懂、困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