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關系。《三國志·蜀志·鄧芝傳》:“ 蜀 有重險之固, 吳 有 三江 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共為唇齒”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雙方關系密切、互相依存,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兩個事物或個體之間關系緊密,如同嘴唇與牙齒般相互輔助、不可分割,強調共同利害關系。
源自《三國志·蜀書·鄧芝傳》。三國時期,蜀國鄧芝出使吳國時勸孫權聯合抗魏,提出:“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以此說明兩國依存的重要性。
多用于政治、軍事或商業合作中,強調雙方戰略依存關系。例如:
該成語與“唇亡齒寒”含義類似,但更側重主動合作,而非被動依賴。其核心在于“共同利益”的聯結,而非單方面依附。
“共為唇齒”是一個成語,意為彼此利害相關、相互依存的關系。它體現了人們之間緊密的相互關系和互相依賴的道理。
這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唇亡齒寒”,意味着唇失去的話,齒就會受到寒冷的影響。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意象形成了“共為唇齒”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共為唇齒的寫法為「共為唇齒」。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其中,“共”字的古代寫法為“共字頭+天字底”,而“為”字的古代寫法為“為字頭+人字底”。古代的“唇”字則是“口字頭+春字底”的寫法,而“齒”的古代寫法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下面是一些使用這個成語的例句:
與“共為唇齒”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互利、相互依存、緊密關系等。
一些近義詞有相互依賴、相互關聯、利益相關等。
反義詞則是獨立、孤立、自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