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ysique;bones and muscles] 筋肉和骨頭,泛指體格
鍛煉筋骨
(1).韌帶及骨骼。亦引申指身體。《周禮·地官·廛人》:“凡屠者斂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史記·趙世家》:“ 趙武 啼泣頓首固請,曰:‘ 武 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那老者因得了花中之趣,自少至老,五十餘年,略無倦意。筋骨愈覺強健。”
(2).猶關鍵。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下·文章圈點》:“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點出以便讀者。”
(3).書法中指字體的骨架和格局。 宋 米芾 《海嶽名言》:“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 宋 姜夔 《行書》:“﹝行書﹞所貴乎穠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态備具。”
“筋骨”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具體如下:
生理結構
指人體的筋肉和骨骼,泛指身體或體格。例如“鍛煉筋骨”即通過運動強健體魄。
引申意義
可比喻為支撐事物的關鍵部分,或指人的精神氣節。如“做人要有筋骨”強調自強自立的内在品質。
中醫範疇
現代醫學
筋骨涉及肌肉、肌腱、滑囊、神經血管等,是人體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法術語
指字體的骨架和格局,強調筆力的剛健與結構的協調。如宋代米芾提到“筋骨神氣”影響書法美感。
文學與哲學
《孟子》中“勞其筋骨”體現對身體磨煉的重視,引申為承擔大任的前提條件。
傳統武學中,“筋骨”與發力技巧相關,講究“意入骨中,筋擰勁生”,追求内勁的生成與傳導(注:此解釋來源權威性較低,僅供參考)。
總結
“筋骨”既指具體的生理結構,也延伸至精神、藝術等抽象領域,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義性。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領域(如中醫、書法)的細節,可參考對應來源。
《筋骨》是一個常用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身體狀态或形态。它代表着一個人的體格強壯程度、肌肉發達程度,也可以指代一個人的體力或耐力。
《筋骨》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拆分後的筆畫順序分别是9畫和4畫。
《筋骨》一詞源自于古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中:“骨肉既溫養,而馮精為誠者軀成,氣柔筋縮,骨堕肉。如是者,全性者也。” 在這句話中,筋骨被用來描述一個健康身體的狀态。
《筋骨》的繁體寫法為「筋骨」。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有所變化。據了解,古時候的「筋骨」寫作「⺮馼」,其中「⺮」表示筋,「馼」則表示骨。
以下是幾個使用《筋骨》這個詞彙的例句:
組詞:
筋脈(jīn mài):指人體的筋和脈絡。
筋力(jīn lì):指人體的肌肉力量。
筋疲力盡(jīn pí lì jìn):指非常疲倦,耗盡體力。
近義詞:
體魄(tǐ pò):指人的身體素質和體力。
身姿(shēn zī):指人的身體姿态和形象。
反義詞:
軟弱(ruǎn ruò):指身體虛弱無力。
無力(wú lì):指身體缺乏力量和能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