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憂的意思、丁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憂的解釋

[be in mourning for parent's death] 遭逢父母的喪事,也稱“丁艱”

始為謝玄參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晉書·袁悅之傳》

詳細解釋

(1).遭逢父母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晉書·袁悅之傳》:“﹝ 悅之 ﹞始為 謝玄 參軍,為 玄 所遇,丁憂去職。” 清 龔自珍 《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公﹞年近七十,為禮部尚書,兵備公猶在,比丁憂服闋,再補工部尚書,而公旋卒矣。”

(2).泛指守喪。 元 宮天挺 《範張雞黍》第三折:“到來日絶早到墳頭,道是我與你廬墓丁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丁憂”是中國古代官員因父母去世而離職守喪的制度,其核心解釋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丁”意為“遭逢”,“憂”指“居喪”,合指遭遇父母喪事。該制度要求官員在父母去世後立即辭官,回鄉守孝27個月(約三年),期間需遵守嚴格的禮儀規範,如不任官職、不參與娛樂活動、不婚嫁等。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源于春秋戰國儒家孝道思想,漢代初步形成制度。
  2. 發展:宋代由太常禮院統一管理,成為強制性的道德禮儀制度。
  3. 演變:漢代官員多主動守喪,唐宋後朝廷立法強制,但部分官員試圖逃避。

三、具體規定

四、例外情況

若國家急需人才,皇帝可下诏要求官員提前返崗,稱為“奪情”。未遵丁憂者會受輿論譴責甚至處罰。

五、社會意義

丁憂制度将“孝”與政治身份綁定,既強化倫理秩序,也通過官員職位輪換維護皇權穩定。其影響延續至明清,成為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特征。

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晉書》記載的袁悅之丁憂去職)或不同朝代差異,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丁憂(dīng yōu)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家庭中的喪事。它由“丁”和“憂”兩個字組成。 “丁”字是一個會意兼指事字,它的拆分部首是一一,筆畫數為二;而“憂”字則是一個形聲字,拆分部首是一一一,筆畫數為五。 關于《丁憂》的來源,它最早見于《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用來描述堯舜時代人們忏悔有德者死去時家中的憂愁和喪事。逐漸演變後,成為表示喪事的一種常用詞彙。 在繁體字中,“丁憂”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筆畫相近,隻是在形狀和結構上略有不同。丁字的古代寫法上面多畫一個豎折角,而憂字在下部結構稍微複雜。 以下是一些關于“丁憂”的例句: 1. 家中遭遇丁憂,整個家族都沉浸在悲傷之中。 2. 聽說他因為丁憂,已經休息好幾天了。 3.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應當尊重丁憂家庭的悲痛和哀悼。 關于組詞,以丁憂為主題的詞彙包括: 1. 丁憂家庭 2. 丁憂禮儀 3. 丁憂時間 4. 丁憂服飾 丁憂的近義詞可以是丁悼、喪家之狗,反義詞可以是喜宴、喜事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