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遺漏。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祿大夫嚴公行狀》:“恐他人纂撰益復脫遺,感念曩懷,遂書行實。” 宋 洪邁 《容齋三筆·漢人希姓》:“兩《漢書》所載人姓氏,有後世不著見者甚多,漫記于此,以助氏族書之脫遺。” 清 陳田 《明詩紀事辛籤·淩義渠詩序》:“諸疏皆其風采卓卓者,今并不見其本集,則編次時亦不免有所脫遺。”
(2).舍棄。亦謂超然物外。 唐 元稹 《江陵三夢》詩:“君復不憘事,奉身猶脫遺;況有官縛束,安能長顧私。” 宋 蘇轍 《李誠之待制挽詞》:“脫遺章句事經綸,滿腹龍蛇自屈伸。” 明 陳所聞 《駐馬聽·題新安汪無如環翠園》曲:“脫遺世事戀煙霞,讀殘墳典觀禾稼。”
脫遺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層核心含義:
指因疏忽或未全面顧及而導緻事物被遺漏。
字源分析:
二字組合強調“因脫離原有範圍而産生的缺失”。
用例:
古籍校勘時需謹慎,避免重要字句脫遺。
描述物體自然脫離或被動遺留的狀态。
古典依據:
此義項源于古漢語中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如《黃帝内經》提及“毛發脫遺”,指毛發脫落殘留。
現代用例:
考古現場發現脫遺的陶器碎片,為斷代提供依據。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及《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字義考釋。具體條目可查閱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如「漢典」(zdic.net)。
“脫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uō yí,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遺漏
指事物未被完整記錄或處理,存在缺失。例如古籍校勘中常提到的“脫遺”,即指文本内容因疏忽而未完整保留。
例句:宋洪邁《容齋三筆》提到“氏族書之脫遺”,即指姓氏記載的遺漏。
舍棄;超然物外
指主動放棄或脫離世俗牽絆,達到超脫的境界。如明代陳所聞的詩詞中“脫遺世事戀煙霞”,即表達舍棄俗務、寄情山水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例證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愛老慈幼白芽把式悲心陂月不像樣猜枚行令湊理搭渡燈台不自照電子幹擾帝姬鼎彜的真多行不義必自斃繁興風鑒奉聞瞶禍玩災海角天涯海水橫批龢平宏钜狐死兔泣扈行架閣澆陋介夫踖藉京邑技士泬若覺悟捆子理氣珑璁卵白美物黾隘塞末末了骈首就系鋪舍晴哢氄衣山殽野湋聲口釋绶時羞瘦狀霜鈇屬聯死勁太帝透切投擿無心閑人謝政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