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柳意的意思、梅柳意的詳細解釋
梅柳意的解釋
指春意。 唐 杜甫 《白帝樓》詩:“去年梅柳意,還欲攪邊心。”
詞語分解
- 梅的解釋 梅 é 落葉喬木,品種很多,性耐寒,初春開花,有白、紅等顔色,分五瓣,香味很濃,果實球形,味酸:梅花。梅子。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柳意的解釋 .柳絲飄拂的情韻。 唐 韋應物 《曉坐西齋》詩:“柳意不勝春,巖光已知曙。” 唐 李商隱 《向晚》詩:“花情羞脈脈,柳意悵微微。”.喻指春意。
專業解析
"梅柳意"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固定詞彙或成語,其含義需結合"梅"與"柳"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及"意"字的内涵來解析。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意象角度進行闡釋:
一、字詞本義解析
-
梅
《漢語大詞典》釋為薔薇科落葉喬木,花期早春,耐寒。引申為高潔、堅韌的象征,如"梅花香自苦寒來"。其意象常與冬春之交、孤傲清雅相關聯。
來源:《漢語大詞典》(鍊接)
-
柳
《說文解字》注:"柳,小楊也。" 指楊柳科植物,枝條柔韌。在詩詞中多表離别、春意或柔美之情,如"楊柳依依"(《詩經》),亦為清明插柳習俗的載體。
來源:《說文解字注》(鍊接)
-
意
《康熙字典》引《說文》:"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 指心意、情緻或意境,如"詩中有畫,畫中有意"(蘇轼語)。
來源:《康熙字典》(鍊接)
二、"梅柳意"的文學意象
"梅柳"并稱多見于古典詩詞,代指冬去春來的時序更替與自然景物的交融意境:
- 時序象征:梅開于冬末,柳發于春初,二者連用喻指季節轉換。如唐代張謂《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後接柳色,暗含春意萌動。
- 意境融合:梅之孤傲與柳之柔婉形成美學對照,營造剛柔并濟的意境。宋代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谙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雖未直寫梅柳,但"西風凋碧樹"暗含草木榮枯,梅柳意象可類比。
來源:《全唐詩》《全宋詞》輯錄(鍊接)
三、文化引申含義
綜合典籍與文學用例,"梅柳意"可理解為:
- 自然節律之美:象征四季輪回中冬春交替的生機與希望。
- 情感寄托載體:梅寓堅貞,柳寄離思,二者交織表達複雜心境(如孤寂中蘊含期盼)。
- 藝術審美範疇:中國畫、詩詞常以梅柳入景,構建"疏影橫斜""煙柳畫橋"的文人意趣。
來源:《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 許慎(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 張玉書等. 《康熙字典》[M]. 中華書局.
- 彭定求等. 《全唐詩》[M]. 中華書局.
- 唐圭璋. 《全宋詞》[M].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梅柳意”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梅柳意指春意,源自梅花與柳樹在季節交替中的象征意義。梅花在寒冬開放,柳樹在初春發芽,二者結合常被用來暗示冬去春來的自然變化。
文學引用
- 唐代杜甫《白帝樓》:“去年梅柳意,還欲攪邊心。” ——通過“梅柳意”表達對邊疆春景的追憶。
- 宋代韓淲《臨江仙》:“滿眼春生梅柳意,山居清聽風泉。” ——描繪春日山居的生機。
- 唐代盧仝《酬願公雪中見寄》:“梅柳意卻活,園圃冰始融。” ——以梅柳複蘇暗喻冰雪消融的初春景象。
延伸解析
- 文化象征:梅花象征堅韌(冬),柳樹象征新生(春),組合後體現季節輪回與希望。
- 詩詞用法:多用于借景抒情,如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或對自然生機的贊美。
注意事項
需注意“梅柳”單獨使用時可能指實物(如面食形狀),但“梅柳意”特指抽象的季節意境。
别人正在浏覽...
白酇扁鍼波律膏攙合産後熱城鎮抽刀斷水戳活兒詞囿盜天二灘水電站飛杭飛寄奮發圖強竿頭直上各各公路供銷規約顧盼生姿鶴知夜半紅與黑花簇錦攢槐疎槥椟禍不旋踵見疑燋鲠季報骥馬謹處棘皮動物闌散沒産明遠車墨黥内視反聽能事畢矣鋪眉蒙眼秦篆辱莫颯拉沙礁賞募使臣士籍誓死不屈視爲畏途史巫受動疏財重義説辭蘇黎世田青鐵尺推頌惋駭嫌憎小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