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ital (of a country)] 帝王的都城
自京師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元濟詣京師。——《資治通鑒·唐紀》
赴舉京師。——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自京師乘風雪。——清· 姚鼐《登泰山記》
(1).《詩·大雅·公劉》:“ 京師 之野,于時處處。” 馬瑞辰 通釋:“ 京 為 豳國 之地名…… 吳鬥南 曰:‘ 京 者,地名;師者,都邑之稱,如 洛邑 亦稱 洛師 之類。’其説是也。”“京師”之稱始此。後世因以泛稱國都。《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記·儒林列傳》:“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内及外。” 唐 韓愈 《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一說, 陝西 鳳翔 有山曰 京 ,有水曰 師 , 周文 、 武 建都于此,統名之曰“京師”。見 清 顧炎武 《肇域志》。
(2).天子的軍隊。《左傳·莊公十一年》:“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
(3).指朝廷。《史記·吳王濞列傳》:“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諸 吳 使來,輒繫責治之。”
"京師"是漢語中表示國家首都的專稱,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國都的舊稱",特指中國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該詞由"京"(意為高丘、都城)和"師"(意為衆人、軍隊駐守)構成,體現都城作為軍事防禦與經濟文化中心的雙重屬性。
從曆史沿革看,《春秋公羊傳》記載"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表明其作為天子居所的核心地位。漢代學者鄭玄注《詩經》時指出"京,大也;師,衆也",強調都城規模宏大、人口聚集的特征。至明清時期,該詞逐漸被"京城"替代,但官方文書中仍保留"京師"稱謂,如《明史》記載"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建北京,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京師"。
現代漢語中,"京師"作為曆史名詞主要出現在學術研究領域。北京大學《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統計顯示,該詞在二十四史中共出現1873次,其中唐代文獻使用頻率最高。同義詞包括"京畿""帝都",但"京師"更強調行政中樞功能,與"陪都"形成對應概念。
京師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帝王都城,即國家首都。這一用法源自《春秋公羊傳》:“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師者,衆也。”意為天子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人口衆多。
都門、帝都、京城、國都、皇都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春秋公羊傳》《左傳》及《史記》等文獻來源。
薄設鄙旨岑寂惝惝承上起下持戟斥責吊毛惇帥獨視梵表趕趁人幹堂孤哀子古假衡山橫帳鴻碩黃杜鵑滑賊胡苑節足狙杙康莊大道萪藤窟藏苦勞骊畜厘孳沒精打采悶恹恹明悟明修棧道,闇度陳倉南直排戶旁死魄旁嚣偏軌平翅乞休睿識社會現象沈殆沈切攝氏度飾讓失勢霜鬓談柄檀粉彈性模量桃蕊讨頭舞技詳跋香合向若而歎閑關詳問宵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