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ital (of a country)] 帝王的都城
自京師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元濟詣京師。——《資治通鑒·唐紀》
赴舉京師。——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自京師乘風雪。——清· 姚鼐《登泰山記》
(1).《詩·大雅·公劉》:“ 京師 之野,于時處處。” 馬瑞辰 通釋:“ 京 為 豳國 之地名…… 吳鬥南 曰:‘ 京 者,地名;師者,都邑之稱,如 洛邑 亦稱 洛師 之類。’其説是也。”“京師”之稱始此。後世因以泛稱國都。《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記·儒林列傳》:“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内及外。” 唐 韓愈 《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一說, 陝西 鳳翔 有山曰 京 ,有水曰 師 , 周文 、 武 建都于此,統名之曰“京師”。見 清 顧炎武 《肇域志》。
(2).天子的軍隊。《左傳·莊公十一年》:“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
(3).指朝廷。《史記·吳王濞列傳》:“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諸 吳 使來,輒繫責治之。”
京師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帝王都城,即國家首都。這一用法源自《春秋公羊傳》:“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師者,衆也。”意為天子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人口衆多。
都門、帝都、京城、國都、皇都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春秋公羊傳》《左傳》及《史記》等文獻來源。
《京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中國的首都,現代一般指北京。
《京師》的部首是⻏(田字旁),總共有9畫。
《京師》一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最早可追溯至《左傳》和《史記》。在古代,它泛指國都或者重要的城市。今天,《京師》一詞通常指北京。
在繁體中,也可以将《京師》寫作「京師」。
在古代,「京師」一詞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寫法是「京邿」,它拆分成「京」和「邿」兩個字,表示國家和地區的聚集地,重要城市。
1. 《史記》中記載,嬴政稱帝後,将都城從鹹陽遷至長安,将長安列為京師。
2. 在************共和國成立之後,北京成為了中國的京師。
北方京師、東方京師、南京師範大學、首都京師學院、京師會館等。
都城、國都、國都城市、首都等。
邊陲、鄉村、小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