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ital (of a country)] 帝王的都城
自京师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元济诣京师。——《资治通鉴·唐纪》
赴举京师。——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京师乘风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1).《诗·大雅·公刘》:“ 京师 之野,于时处处。” 马瑞辰 通释:“ 京 为 豳国 之地名…… 吴斗南 曰:‘ 京 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 洛邑 亦称 洛师 之类。’其説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一说, 陕西 凤翔 有山曰 京 ,有水曰 师 , 周文 、 武 建都于此,统名之曰“京师”。见 清 顾炎武 《肇域志》。
(2).天子的军队。《左传·庄公十一年》:“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3).指朝廷。《史记·吴王濞列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 吴 使来,輒繫责治之。”
京师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指帝王都城,即国家首都。这一用法源自《春秋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人口众多。
都门、帝都、京城、国都、皇都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可参考《春秋公羊传》《左传》及《史记》等文献来源。
《京师》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中国的首都,现代一般指北京。
《京师》的部首是⻏(田字旁),总共有9画。
《京师》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最早可追溯至《左传》和《史记》。在古代,它泛指国都或者重要的城市。今天,《京师》一词通常指北京。
在繁体中,也可以将《京师》写作「京師」。
在古代,「京师」一词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其中一种写法是「京邿」,它拆分成「京」和「邿」两个字,表示国家和地区的聚集地,重要城市。
1. 《史记》中记载,嬴政称帝后,将都城从咸阳迁至长安,将长安列为京师。
2. 在************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成为了中国的京师。
北方京师、东方京师、南京师范大学、首都京师学院、京师会馆等。
都城、国都、国都城市、首都等。
边陲、乡村、小镇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