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师的意思、京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师的解释

[capital (of a country)] 帝王的都城

自京师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元济诣京师。——《资治通鉴·唐纪》

赴举京师。——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京师乘风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详细解释

(1).《诗·大雅·公刘》:“ 京师 之野,于时处处。” 马瑞辰 通释:“ 京 为 豳国 之地名…… 吴斗南 曰:‘ 京 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 洛邑 亦称 洛师 之类。’其説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一说, 陕西 凤翔 有山曰 京 ,有水曰 师 , 周文 、 武 建都于此,统名之曰“京师”。见 清 顾炎武 《肇域志》

(2).天子的军队。《左传·庄公十一年》:“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3).指朝廷。《史记·吴王濞列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 吴 使来,輒繫责治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京师"是汉语中表示国家首都的专称,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国都的旧称",特指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该词由"京"(意为高丘、都城)和"师"(意为众人、军队驻守)构成,体现都城作为军事防御与经济文化中心的双重属性。

从历史沿革看,《春秋公羊传》记载"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表明其作为天子居所的核心地位。汉代学者郑玄注《诗经》时指出"京,大也;师,众也",强调都城规模宏大、人口聚集的特征。至明清时期,该词逐渐被"京城"替代,但官方文书中仍保留"京师"称谓,如《明史》记载"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北京,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京师"。

现代汉语中,"京师"作为历史名词主要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统计显示,该词在二十四史中共出现1873次,其中唐代文献使用频率最高。同义词包括"京畿""帝都",但"京师"更强调行政中枢功能,与"陪都"形成对应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京师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一、基本含义

指帝王都城,即国家首都。这一用法源自《春秋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人口众多。

二、其他含义

  1. 天子的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一年》记载“京师败”,此处“京师”代指天子直属的军队。
  2. 朝廷的别称
    如《史记·吴王濞列传》中“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此处“京师”指代中央朝廷。

三、历史演变

四、近义词

都门、帝都、京城、国都、皇都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可参考《春秋公羊传》《左传》及《史记》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爆豆北戴河背风港不得其死刬除酬恩锤旋春申浦毳幕麤涩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荡摩搭眼冻刺刺动机斗纲墩布方滋未艾浮飘飘甘实隔塞躬亲管护汉道貉绒黑河市化胎秽诬计穷力极巨宝绝后炕屏冷落璘藉明漪敏慧木荐纳喇南台你来我往匿訑平乐千疮百痍芊眠钳塞青道琼爢七月流火齐终裙花韶虞唼咂甥侄所止探揣天阻铁算盘亭阁玩艺儿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