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imble]∶通常由金屬或塑料做的環形指套,表面有密麻的凹痕,在将縫針頂過衣料時用以保護手指
(2) [center]∶車床或磨床上支持工件并使工件圍繞它轉動的圓錐形金屬棒
(3) 見“頂真”
(1).頂真續麻的省稱。《西遊記》第六6*四回:“ 十八公 亦慨然不辭道:‘我卻是頂針字起:春不榮華冬不枯,雲來霧往隻如無。’ 淩空子 道:‘我亦體前頂針二句:無風搖拽婆娑影,有客欣憐福壽圖。’”參見“ 頂真續麻 ”。
(2).謂一個挨着一個。《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 趙昂 二年前解糧進京,選了 山西 平陽府 洪洞縣 縣丞。這個縣丞,乃是數一數二的美缺,頂針捱住。”
(3).做針線活時戴在手指上的工具,多用金屬材料制成,上面有許多小窩兒,用來抵住針鼻兒,使針易于穿過活計而不至于弄傷手指。 路丁 等《送梳子兒》:“使錐子兒,戴頂針兒,老太太早就花了眼,又戴上老花眼鏡子兒。” 歐陽山 《高幹大》第一章:“這個問 高幹大 要襪子,那個問 高幹大 要頂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頂針漢語 快速查詢。
頂針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分别屬于文學修辭和傳統手工藝領域。
一、文學修辭手法
頂針(又稱“頂真”“聯珠”)是一種修辭手法,指前一句的結尾與後一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詞或短語,形成環環相扣的表達效果。例如《木蘭詩》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通過重複“天子”增強語勢和節奏感。此手法常見于古典詩詞、民謠及現代文學創作,具有強調主題、貫通文脈的作用。
二、傳統手工藝工具
頂針是縫紉時使用的金屬或皮質圓環工具,表面密布凹痕,戴于手指以推動針尾穿透厚布料。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縫紉時戴在手指上的工具,用以保護手指并助力穿刺”。在刺繡、布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中,頂針仍是工匠的常用器具,體現了傳統勞動智慧。
“頂針”一詞包含兩種主要含義,分别涉及實物工具和修辭手法:
縫紉用具
機械部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領域(如機械頂針的型號或修辭手法的分類),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愛惠白垩百業蕭條鼻峯弼違伯道纏疾川守楚楚徂暑達能遞手貨沸潰風禁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甘約構築物鼓筴憾轲寒竹號呼劾奏畫法慌速結歡錦繃急嘴急舌決算冷凍連疇接隴聯婚鄰國劉綱鸾回鳳舞亂将呂宋煙脈門馬師猛忽萌起敏強木饅頭鵬海撇撒乾災期單青紅幫容好生龍活現省墓神谟廟算雙桂聯芳疏舉思帝鄉訴説天性妥貼問安視膳文磚燮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