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睿監 ”。禦覽;聖鑒。 唐 劉禹錫 《夔州謝上表》:“伏惟 文武考德皇帝 陛下,垂衣穆清,睿鑒旁達,三統交泰,百神降祥。” 唐 蘇源明 《元包經傳·太陰》:“於戲!流於睿監,講於太學。” 唐 黃滔 《魏侍中谏獵賦》:“庶幾六藝之妍,終資睿鑒;當使三驅之禮,不越明文。”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伏乞陛下特開睿鑒,俯察愚衷。”
“睿鑒”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及用法:
基本含義
指“禦覽”或“聖鑒”,即古代臣子對帝王審閱奏章、文書的敬稱。例如唐代劉禹錫在《夔州謝上表》中寫道:“伏惟陛下……睿鑒旁達”,意為請求皇帝審閱。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時,表示“睿智的觀察和判斷力”,強調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例如現代語境中可形容某人具備深刻的見解,如“他睿鑒如炬,一眼看穿了問題的核心”。
使用場景與出處
近義詞
聖覽、禦覽、明鑒(均表尊崇審閱);洞察、明辨(表智慧判斷)。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釋義與現代引申用法,具體語境需結合文本判斷。
睿鑒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智慧和洞察力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目(mù)和金(jīn),其中目表示眼睛,金表示金屬。
睿鑒的筆畫數為20畫,其中目部為7畫,金部為13畫。
睿鑒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具有相當長的曆史。在古代,人們常用它來形容一個人的眼光敏銳,能夠觸類旁通,洞悉事物的本質。
此外,睿鑒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睿鑒」,與簡體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将金部的「金」字改為「鑒」。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睿鑒的表示形式可能略有不同。不過,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字形基本上是清代康熙字典中的方式,也是現代最常用的寫法。
以下是關于睿鑒的一些例句:
1. 他以其睿鑒的眼光看待問題,總能從中發現最關鍵的要素。
2. 這位領導對國家發展問題有着深刻的睿鑒,被譽為智慧的象征。
3. 一位領導者應該具備睿鑒和遠見,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一些與睿鑒相關的組詞包括:睿智、鑒定、睿眼、鑒别等。
與睿鑒近義詞有:睿智、高瞻遠矚、睿哲等。
與睿鑒反義詞有:糊塗、愚昧、熟視無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