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烘柹 ”。閉藏未熟的青柿于容器中,使其自然紅熟,謂之“烘杮”。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今 唐鄧 間多大柿,其初生澀,堅實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則紅熟爛如泥而可食。土人謂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爾。”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柹》:“烘柹,非謂火烘也。即青緑之柹,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
“烘柿”是一種傳統的人工處理青柿的方法,通過特定方式使其自然成熟。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原理
烘柿指将未成熟的青柿放入密閉容器中,利用自身或與其他果實(如榠樝)的接觸,促使柿子自然紅熟、軟化并脫去澀味。此過程無需火烤,名稱中的“烘”實為形容其紅熟狀态類似火烘效果。
曆史記載
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唐鄧間多大柿……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則紅熟爛如泥而可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提到“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
操作方法
特點與用途
烘柿口感甜軟如蜜,古代被用于緩解口幹、解酒毒,并被認為有調節腸胃的功效。但需注意生柿性寒,不宜與蟹同食。
别名與誤釋
亦作“烘柹”,常被誤解為火烤,實為自然發酵工藝的俗稱。
該詞多用于文獻及傳統農藝描述,現代因催熟技術發展已較少使用此方法。
烘柿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火和木,共有10個筆畫。該詞來源于中國傳統的柿餅制作方法,是指将柿子曬幹并通過熱風烘烤而成的一種特色食品。
古時候的繁體寫法為「烘柹」,不過在現代漢字的簡化中,「烘柿」變為常見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烘柿的例句:
1. 我家附近的農民常常利用好天氣烘柿,制作出美味的幹柿餅。
2. 烘柿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技巧,這樣才能使柿子口感酥脆,甜而不膩。
烘柿可以用來組詞的例子有:
1. 烘柿餅:制作中的烘柿經過蒸煮、晾曬等工序,最終形成的幹果餅幹。
2. 烘柿機:專門用來加熱和風的機器,用于烘幹柿子或其他水果。
與烘柿相關的近義詞有:烤柿、曝曬柿子。
烘柿的反義詞是新鮮柿子,指的是沒有經過烘烤或晾幹的柿子。
【别人正在浏覽】